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1764|回复: 3

[其他] 《雷池历代名人史话》(四十)

[复制链接]
UID
77724
回帖
204
金币
7 个
注册时间
2015-4-30
发表于 2017-2-5 08:5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
徐惟一
  徐惟一(1889~1960),字介卿,雷池团山乡徐家滩人。出生书香门弟。光绪三十二年(1906)入江北讲武堂(江北陆军学校)习军事,参加“同盟会”。光绪三十四年,因奔走革命,曾几次被清廷逮捕入狱。辛亥革命后,柏文蔚为安徽都督,徐任都督府参谋长,并曾一度代理皖督。二次革命失败后,追随孙中山继续革命。北伐誓师,柏任第33军军长,徐任军部参谋长。北伐成功后,柏文蔚解甲,徐亦深居安庆。抗日战争爆发后,安庆陷敌,徐偕夫人张氏返回故里。时日本侵华军自安庆溯江而上,县长朱鼎卷款携印潜逃。省府秘书长朱佛定为徐旧友,获悉徐已回故里,力请省主席李宗仁征召徐出任本土县长。徐鉴于民族大义和桑梓深情,临危受命。就职后,整编团队,清剿土匪,充实武力,动员群众,防御敌冠;并创办望江初中补习班,收留一大批失学青年;开辟渡江通道,方便民众南北往来和战时军需物资运输。短短数月,城乡秩序井然。
  民国28年2月19日晨,日本侵华军自华阳登陆进犯县城,发炮数百枚,徐亲率常备队配合援军,身先士卒,奋勇抗击,日军终未能得逞。翌日拂晓,日军以优势兵力,分三路大举进犯,终因敌众我寡,伤亡过重,徐只好在大北门外指挥团队保护居民转移。徐目睹县城沦陷,百姓流离,声泪俱下地说:“生长于斯,且负守土之责,目睹城破家亡,死且有愧!”乃欲拔枪自杀,幸为随从所阻。当天上午,徐步行至距城30公里的长岭铺第三区署办公,连夜召还失散人员,整理案牍。次日晨,向省府发出告警电文,第三日晨向全县人民发出安民告示和通缉汉奸令。是时,徐已三昼夜不沾枕席。
  同年4月,徐奉调离县,历任省财政厅视察。抗战胜利后,徐见时局日非,卸职寓居安庆。解放后,为省民革成员、省文史馆员。徐热心祖国统一大业,原国民党将领卫立煌自香港归国定居,徐与内兄张东野曾为之奔走周旋。1960年病逝于安庆,终年71岁。
                        史介筠
  史介筠(1882~1960),名月娥,号淑秀,女,雷池县城东门人。幼家贫,且受封建礼教束缚,未能入学。但在父亲史浔芳的薰陶下,从小喜爱诗文,常于带弟妹做家务的间隙习字读书。10岁能赋诗作对,长辈们惊叹说:“月娥真是箩窠边念出来的女秀才”。光绪二十九年(1903),嫁到吉水宋绍濂家为长媳。宋是晚清廪生,在家宅内设馆讲授经史,介筠常在仅一板之隔的厢房内潜心聆听,从不懈怠。
  民国7年中秋之夜,丈夫宋乃慈在一次火灾中为营救学徒罹难。是年,她年仅36岁,上有年迈公婆,下有3个幼子,乃强忍悲痛,凭一己之力,挑起赡上育下的家庭重担。她冲破封建习俗,在县城史家老屋首创女塾教书。收女生10余名,既教学生读书习字,又教学生针黹,深得学生家长好评。
  民国8年,受聘为“望江县城区女子国民学校”校长。招收女生数十名,分1、2、3、4年级教学。她除主持校务和授课外,还兼做工友,晨昏洒扫,点香计时(时女校无钟表),烧茶供水。经两年多的惨淡经营,学校虽已呈现蓬勃生机,但终因经费拮据而宣告停办。
  民国10年秋起,她先后又在县城西门、东门和吉水等处开办私塾,男女生兼收。为照顾贫家子弟读书识字,还增设夜班。日军侵占县城后,相继在吉水小学、省立太湖师范附属小学刘家山铺分校和祖师殿下何屋小学任教。尔后,又在鸦滩帅家下屋一带教私塾。抗战胜利后,已年逾花甲,照说可以放下教鞭,与儿孙共乐天伦,可是她却不改初衷,仍为桑梓的教育事业耕耘不已。
  史介筠毕生致力教育事业,不慕荣利,克勤克俭,任塾师时收费低廉:抗日战争前,学生每年缴学俸3至4吊钱和1斤灯油;抗战后,每生年缴糙米70斤。亲友问她收费何以如此之低?她笑答道:“陶公五斗米,我收四吊钱。米多虫易蛀,钱少心自宽。”对一些穷苦学生,不但酌免学俸,还赞助一些笔墨纸张。她一生布衣素食,清贫自守,常自嘲道:“一件蓝布褂,清风拂袖;两餐咸菜饭,淡茶为汤。”
  78岁,病逝于吉水。家属遵嘱不事棺葬。火化后,将骨灰撒在她一生为办学而奔波的吉水至县城的大路两侧。
                          童汝川
  童汝川(1879~1962),名益临,字季樵,雷池沈冲乡人。出生书香世家。幼年聪颖过人,能一目三行,观后不忘。由于家道中落,二哥稚樵已先期入学,父亲无力同时供两个孩子读书,只好将他送到石隆山(今新坝乡)学裁缝,不到半年便辞师回家,在四叔童问渠师塾边做炊事员边读书。童问渠见他聪明好学,力劝他父亲让他正式入学就读。这时至德县的许世英慕他四叔大名前来求学,许、童两人遂成为同窗好友,互勉互励,学业大进,16岁与二哥稚樵同科考取秀才,18岁考入敬敷书院(院址在今安庆师范学院内),与许世英和桐城的光明甫、房秩伍同为院中的高材生。21岁选为拔贡。同年在北京考取高等法官,从此步入官场。
  清朝末期汝川先后担任过东三省日报馆总理、奉天高等审判厅典簿、推事及庭长。民国元年任直隶都督府秘书、司法部秘书兼总检察厅书记官。民国4年任内务部顾问,民国11年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高等顾问,并当选为安徽省国民议会议员。“九·一八”事变后回皖,民国21年任安徽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机要秘书兼理泗县司法及保安司令部军政处法官。任闽侯县知事时,秉公执法,解决了许多长期悬而未决的争讼案件,深受群众爱戴,人们在祖堂上供奉“长生禄牌位”来祝福他。在安徽省第六区行政督察公署和泗县署任职期间,设缮状堂,配专职录事为民间诉讼写状文,并亲自坐堂,公开办案。一时泗县地区讼风糜平,人心安定,纷纷称他为“童菩萨”。
  汝川平生不贪财利,不事积蓄,乐于施舍,奖掖后辈。居官期间许多乡人前去找他介绍工作,他都热情款待。他知人善任,对德才兼备者都都尽量予以安置;对一些学业未成,尚不能供职者,则赠送书籍,给以路费,劝勉他们回乡好好读书。有人一时找不到工作,竞在他家闲居三月半载。有人不满意所介绍的工作,复请转介,他也不嫌麻烦,竭力相助。
  民国26年日军大举侵华,国土沦丧,汝川告别官场,退隐芜湖。故人中有叛国投敌者,常以名利为诱饵,以宴请叙旧为名,企图拉他变节,他愤然离开芜湖,流离上海、南京、安庆等地。民国27年除夕,曾赋抒怀七律一首云:
  五十九年逢此夕,百千万劫痛余生。山河空洒新亭泪,骨肉同伤异地情。
  隔院笙歌疑腊鼓,漫天风雪对孤檠。楚囚未忍南冠易,忧国思乡坐到明。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统区政治腐败,他不愿同流合污,毅然于民国34年冬回乡隐居。他为官几十年,回到故里时却是两袖清风,一身瘦骨,数只书箱,几卷铺盖。故园也上无片瓦,下无寸土。族人用公堂租谷供他生活,收拾学堂供他住宿。他在住所门楣上自书“问竹轩”匾额。
  翌年春节后,他在“问竹轩”开馆讲学。不论贫富贵贱,不计奉薪厚薄,他都收为弟子。许多家乡学子都慕名前来。他诲人不倦,教学有方,深受学生及家长信赖和爱戴,自己也乐在其中。七十寿诞,学生家长和邻里亲友相约为他祝寿,送上“洛社耆英”寿匾。
  1951年夏,经房秩伍推荐,被聘为省文史馆员,移居安庆。他如枯木逢春,精神焕发,致力于文史资料的搜集整理。1959年春在大街上被一板车撞伤致残,1962年春病逝于安庆寓所,终年84岁,临终前撰自挽联云:
  游迹遍南北东西,过眼云烟,到此际好寻归路。
  世味饱甜酸苦辣,醉心锦绣,愿他生再作劳人。
                         萧静
  萧静(1919~1966),名吟哦,女,雷池县城人。幼年就读于私立维坤女子小学校。毕业后,升入安庆女子中学。民国27年上海抗日救亡演剧第八队来望江演出,萧不顾家庭阻挠,毅然与方秀如等同学参加了该队,并随队去江西、湖南等地演出。民国28年冬随队辗转到重庆,由胞兄肖自强资助入乐山武汉大学就读。民国30年4月经中共地下党员陆兰秀同学介绍入党。民国31年春,党组织决定让萧静离开“武大”。5月,萧静回到重庆。中统特务从邮检中发现萧系中共地下党员,萧回到重庆第二天就被秘密逮捕。两天后,履行填表自首手续被释放。。同年又回到“武大”读书,国民党当局多次要她参加反苏示威游行,都遭到拒绝。民国35年萧毕业于“武大”赴北平。经杜贵珍介绍与北京地下党员余涤清取得联系,在基督教内从事地下活动。民国37年经余涤清介绍重新入党。她以修女的身份,利用学生公社和基督教学生救济委员会名义,团结教育广大大、中学生,推动学生运动的发展。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萧静任北平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总干事。她严守党的纪律,未公开党员身份,积极与教会内的帝国主义势力展开斗争。1953年,她曾代表北京宗教界参加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去朝鲜前线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基督教会中工作8年,为了党的利益,牺牲个人幸福,她一直过着独身生活。
  1954年,萧静调到教育战线。先后担任北京市教育局教研员,北京市四十七中、三十九中、一百一十中等校副校长。1963年奉命筹建月潭中学,任副校长,主持全面工作。“文化大革命”初期,她蒙受种种罪名,饱受种种折磨,于1966年8月24日被迫害致死,年仅47岁。1978年冬,中共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局委员会为她平反昭雪。同年12月20日,中共西城区教育局委员会领导同志和月潭中学全体职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追悼大会。会后将骨灰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邹松
  邹松(1906~1972),字象乔,雷池新坝乡人。出生于书香门第。年少聪颖,4岁时能识字数百。11岁就读于安庆六邑中学。毕业后,入安徽省立河海工专。越年,转金陵国立东南大学数学系。当时著名数学家何鲁教授对其十分赏识。毕业时邹以优异成绩获理学士学位,留校当助教。民国20年,被推荐为安庆六邑中学校长。民国23年,受张治中将军之命,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数学总教官。
  抗日战争时,邹担任军校招生委员会主任,先后3次受命赴皖、豫、鄂、鲁、湘等沦陷区边缘地带为军校招生,动员青年学生投笔从戎,报效祖国。他态度和蔼可亲,爱国之情溢于言表。那些远离家乡的考生,生活散漫,不知节约,坐大饭馆,吃名贵菜,邹发觉后即行教育:“你们家在沦陷区,路途遥远,接济不易,事事均宜节约,要养成艰苦朴素的作风,才能担当抗日救国的重任。邹对落榜青年也关怀备至,勉励继续学习。
  入伍青年按编队徒步行军,一路之上,邹不坐车、不乘轿、不骑马,穿草鞋、拄竹杖,与学生同吃、同住、同行。有的学生脚上起泡,有的患病,邹关怀备至,雇用毛驴代步。每遇名山大川,古迹名胜,邹总是借游览之机介绍祖国大好河山,激发人们爱国热情。邹在军校执教,从第十一期到第二十二期,培育了数以万计的军事人才。
  抗战胜利后,邹调任二十八军军官总队教务长。民国36年调中央军官教育团,协助刘伯龙教育长训练军官。民国38年,调八十九军刘伯龙部任少将代理政工处长。后因起义未遂,刘伯龙被害,邹得学生营救,只得弃军从教于昆明师范学院附中,又开始了教育生涯。执教期间,经常在《数学通报》上解答疑难问题。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邹被遣回乡,为生产队看护禾稼,培植果园,并热心辅导失学青年自习。1972年,在“一打三反”运动中,含冤坐罚,病死于狱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5399
回帖
60384
金币
1845 个
注册时间
2010-12-21
发表于 2017-2-5 09:4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安徽滁州
<font color=&quot;Red&quot;>我的微信: nbsxqj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90180
回帖
1461
金币
3676 个
注册时间
2016-10-3
QQ
发表于 2017-2-5 10:3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
徐介卿,团山乡徐家上屋人!不是徐家滩的
我不是诗人,但我愿将我的毕生精力奉献给诗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77724
回帖
204
金币
7 个
注册时间
2015-4-30
 楼主| 发表于 2017-2-5 21: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
资料来源《雷阳史话》及《望江县志》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客户端|皖公网安备34082702340930号|望江论坛 ( 皖ICP备18018829号 )

GMT+8, 2024-6-2 01:13 , Processed in 0.098190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