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论坛 发表于 2023-5-5 14:57:18

人文望江:泊湖徐家滩九良庙的传说




民俗和民间信仰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结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并强调“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在当今经济社会深刻转型变革、价值观念多元多样的形势下,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时代价值,汲取适应时代发展的思想精髓,努力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为了发挥古雷池文化优势,赓续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作者深入挖掘望江民俗和民间信仰中所蕴含的“爱国、和合、向善、忠义、孝道、清廉、为民、诚信”等文化价值内核,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营造向上向善的传统文化价值新风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汇聚正能量。



   泊湖,为长江流域大湖之一,连黄湖、大官湖、龙感湖,地跨太湖、宿松、望江、黄梅、广济5县,湖水经华阳河流入长江。乾隆三十三年《望江县志》载:"泊湖冬涸可涉,水涨则本邑沙嘴、赤土、香草镇、兰家湖、罗家嘴一带田地均受涝。"解放后沿湖3县均有围垦,到20世纪末存水面35万亩,望江县辖有9.5万亩(63.33平方公里)。泊湖为华阳河水系,最高水位20.99米(1954年8月3日),最低水位11.84米(1951年2月24日)。1955年之前,华阳河至长江往来运输繁忙,各类木帆船可上至九江、汉口,下至南京、上海。1956年望江华阳闸、杨湾闸建成后,结束了江水倒灌的历史,泊湖水面得到控制,但通长江航道被阻,航运从此萧条直至停航。据《望江县标准地名录》载,泊湖村,因其紧临泊湖西岸而得名,2004年5月由原泊湖乡栏湖、徐滩、石湖、正兴4个村合并而成,同年12月随泊湖乡并入凉泉乡。目前全村有13个村民组、总人口5280人,徐滩是当地最古老的自然村落,村民以徐姓为主,且村四周丘陵环绕,中间有一滩地,故人称徐家滩。这里民风淳朴、乡愁厚重,建有明代正德年间的先祖墓园一座,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寄托着当地崇尚传统文化、讲究忠孝之本。古老的祖先堂有东、西两厢,均为徽派建筑,还有众多青砖小瓦古民居群也保存完好、独具特色。









   在徐家滩一无名小山丘,当地人称雨台基,基上有个庙叫九良庙,有关庙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很久很久以前,泊湖水里有一条恶龙,经常兴风作浪吞噬过往船只、危害生命。为了平安,老百姓每年农历七月半,不仅摆香案叩头,还献祭牲畜家禽,但依旧是惶惶不可终日,直至元末明初(具体年份不详),在徐家滩乡绅的牵头下,筹资在一丘陵最高位置处建庙供奉龙王,老百姓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平平安安的美好愿望寄予龙天,祈求龙王爷保佑平安。说来也奇怪,龙王庙建好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泊湖却也风平浪静、翻船事故大为减少,人们奔走相告、声名远播。随着信众增加,庙也不断扩建。据民国二十三(1934)年重建九良庙碑记,上面有南东八甲各自然村出资人姓名,西至长岭街,南至白马山,形成有山林百亩、占地6亩一进三重殿、两边为厢房的布局。据当地老者讲叙,民国时期南东八甲唱大戏均在此搭台,故此地又称戏台基。那么,龙王庙为何更名为九良庙呢?有这样一段不寻常的故事。





   据《中共望江党史》和《望江县志》载:民国廿三(1934)年,望江遭受严重旱灾。自4月12日至7月18日,近百日滴雨未落,塘堰干涸,水田龟裂,禾苗枯死,饥民遍野。据当时统计数字,全县耕地27.327万亩,有82.3%的耕地受灾;全县人口为23.8977万人,灾民达73.6%。大批灾民自发进城乞食,且与日俱增。7月31日有500灾民入城,8月1日灾民逾千人,2日增至2000人左右。他们连日呼吁当局开仓放粮,赈济灾民,而当局却置之不理。愤怒的灾民便将小北门一家食品商店哄抢一空。3日,又有数千灾民涌向县城,但各城门紧闭,国民党军警竟在城头架起机枪,并向城下抛撒石灰,驱赶灾民。灾民见状,十分气愤,声称要将城门烧毁。史料记载:“时新任县长洪鼎已上城,城上保安一闻此语,立即开枪,”致灾民3死1伤。灾民无奈,饮恨遂散。面对国民党反动政府草菅人命、民不聊生的现状,徐家滩乡绅决定在龙王庙设坛祈雨、期望天降甘霖。某一日,徐家滩村民全体出动,参加龙王庙祭拜龙王祈雨仪式,在乡绅族长号令下,全体成员跪拜龙王,口中不停地念叨“天灵灵、地灵灵,龙王爷快显灵,下场大雨缓解大旱吧。” 但一连几天仍没有一滴雨下来。龙王不显灵,而百姓不可一日不食,怎么办?徐家滩乡绅组织乡民节俭饮食、筹集粮食尽其所能赈济灾民。因靠湖边,怕水不怕旱,百姓还是有些粮食储备,特别是大户人家更多。徐氏乡绅自己带头、大户带头捐粮,家家户户百姓也不甘示弱,除留点自用外,纷纷捐出所有存粮,在龙王庙按受灾户人口定量发放,不知帮助了多少灾民渡过难关,受到救助灾民们异口同声:“龙王爷不显灵下雨,国民党不管我们死活,徐家滩人良心太好了,九个大户带头、全体村民参与,叫我们今生今世都感激不尽你们的功德。”在场一位书生大声说:“是啊,要不我们把龙王庙改作九良庙吧!让我们和我们的后代永远铭记,铭记徐家滩九个徐姓大户和百姓的善良之心。”“对呀!这个名字改得好!” 在场人大声附和。不久,当地人请出龙王,重修了佛像登位,龙王庙牌匾换成了九良庙。然文革中受极左路线影响,数百年历史的古庙于1972年被全部拆除,令人扼腕叹息。所幸徐氏后裔把一古老的石碑保存了下来,碑文中地名为保甲。据《望江县志》区划演变章节记载:民国23年,废寺,改5区为3区。区下设保,保下设甲,又合相邻数保为联保。全县有3区77联保470保,县城置青林镇。民国26年,将77联保并为27联保。1949年3月28日望江全境解放,成立县爱国民主政府,全县设4区11乡104保。7月改称县人民政府,11月废保甲,设4区、1镇(乡级)、39乡。区、乡均称人民政府。这块珍贵石碑见证着望江一段区划演变的历史,现已嵌入九良庙围墙供后人瞻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政通人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落实,全国寺庙开始陆续恢复,徐家滩徐氏后人以良珍、真喜为首,牵头大众于1997年冬月初日开始原址重建佛殿,目前已建成四合院格局,有天王殿、地藏殿、药师殿、大雄宝殿、斋堂寮房等殿堂,佛教圣地九华山出家僧释心莲法师率众修学、正信正行,弘扬古庙慈悲济世、善行人间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泊湖流域一座布局合理、清净庄严、传承历史的特色古庙正以新颜面世人。





(无人机镜头下的古庙新姿)









【本文采写过程中,得到县档案馆、民政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华阳侨务工作站、野生动物保护科技志愿者协会、凉泉乡党委和泊湖村以及知情老者提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作者简介】吴小平,大专文化,中共党员,供职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三级主任科员,组编《安庆佛教志*望江篇》和《望江县宗教志》,统战系统工作30余年,任民宗局秘书、工会主席、统战部一科(民族宗教)科长和党支部宣传统战委员,兼国家民委《中国民族报》通讯员、省市统战民宗系统信息员、安徽省赵朴初研究会会员、安庆市佛教禅宗文化研究会会员、望江县法学会理事,获国家宗教局颁发银质奖章、安徽省统战理论实践创新奖、安徽省党史研究优秀科研成果宣传资政文章类二等奖。涉及统战工作主要作品有:全景展现漳湖回民村打造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纪实《交流交融凝心聚力 团结奋斗共同发展》《传承红色基因 增强五个认同 望江县彰显红色文化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与同心美丽乡村融合推进的望江实践》《宗教政策法规在基层贯彻执行中问题及对策》《浅谈农村宗教领域乱象之依法治理》《勇助大军打过江》分别见刊于中安在线、省部《安徽统战》、市委《安庆工作》、国家局《中国宗教》、省法学会《安徽法学》、省佛教协会《安徽佛教》;涉及红色历史、人文历史主要作品有:《血沃丰碑:追忆望江第一个党组织书记孙敬纯》《血色残阳:1939望江杨湾惨案始末》《1949:向守志将军在望江檀树塘》《1964:黄梅戏一代宗师严凤英在望江》《血洒宜城:追忆望江笫一个中共党员鲁宏图》《1985:赵朴初为青林寺题字的前前后后》《风雨同舟同心同行:追寻望江籍红色牧师刘平庚》《人文望江之一:河北怪才檀觉天传奇》《人文望江之二:武昌湖流域汪公的传说》《人文望江之三:吉水古镇的前世今生》《人文望江之四:抗日英雄桂传鹏》《人文望江之五:余团庙的红色记忆》《人文望江之六:74年前,这里的故事不寻常》《人文望江之七:传奇杨公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文望江:泊湖徐家滩九良庙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