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望江民间一直保留着的最古老的词汇之一莫过于“地保”。《辞源.地保》云:“即古里正、亭长之职。也称地甲、保正。”据此可推知,这一词汇的出现、使用,应该是秦汉时的职官名称。 《辞源.亭长》云“秦汉时每十里为一亭,没亭长一人。掌治安、诉讼等事。《史记.高祖纪》:‘为泗水亭长。’《正义》:‘亭长,主亭之吏,……盖今里长也。’此外,城内和城廂的‘都亭’,城门的‘门亭’,也设亭长,职责同上。隋唐采用古亭长之名,作为流外的称号。……其职务与秦汉时的亭长不同。” 对照两条目释义,“地保”一职,也似乎比今之小乡乡长小不了多少。至少所辖的范围比村长大了很多。 词典中云:地保是清代及民国初年地方上替官府办差的人。大约相当于秦汉时的亭长、隋唐的里正、宋的保正。 清.恽敬
《新喻东门漕仓记》:“新喻:
附城为五坊,坊有坊长;乡为五十七图,图有地保。坊长、地保如保正。” 望江“地保”一词起于何时,不得而知。作为职官,源于清代是无庸置疑的。但“地保”作为职官名称的使用期,止于民国初年,其后便为乡、保长替代。“地保”一词却并未因此消失。只是其含义已经演变,再也与职司无关,成为里巷百姓日常生活中的谐趣语汇。 作为最小的地方官,“地保”最初主管的也许是地方治安、诉讼,与官府沟通。但因其直接与百姓打交道。久而久之,地方上原本不是其职责范围内的大事、小事,都不得不管。故而,张家长、李家短,事无巨细,皆在留意之中。似乎,但凡在其辖区不内,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逃过他的眼睛,没有什么事情他不知道。用一句时尚词来诠释,也就是相当于“百度信息中心”。 因此,望江人口中的“地保”一词的近义词、也是与之并行使用的便是“百晓”。意思是“天文、地武,百事都通晓”。虽是同义,但比“百晓”含蓄很多,也俏皮很多。不过“地保”也好,“百晓”也好,都是“知晓而己,是知而不管”与原本的“地保”职司中的“管”字完全没有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地保”一词,属于谐趣、揶揄,或稍许带一点嘲讽。基本上是中性词,不褒不贬,即便是嘲讽,也多是善意的,并不十分刻薄。似贬实褒,在认同的基础稍带揶揄。多在彼此间相处不坏的交流中使用。 作为职官一词,“地保”使用广泛,遍及全国。很容易理解,象乡长、村长一样,称谓而已。但作“百晓”的同义词,“地保”的含义演变过后的使用,望江人不用解释,一听便知,在其他地方则未必有如此普及。在一定意义上,显示了望江人的地方语言的艺术性,说明望江方言中着实存在着许多令人回味的、看似很“土气”,却也存在着实质上非常“文雅”、别致、独出一格的内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