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一个多月,我们将告别“十一五”,进入“十二五”时期。“十一五”是我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五年,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战胜重重困难奋力前行的五年,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谱写辉煌新篇章的五年,也是“十五”以来发展得最好的一个时期。 
2003年以前,由于连续多年遭受特大洪涝灾害,加上区位闭塞、交通落后,造成县域经济发展严重滞后。2004年以来,在省委、省ZF和市委、市ZF的正确领导下,县委、县ZF果断决策,及时把工作重心和主攻方向转移到工业上,科学谋篇布局,大力实施大开放、市场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始终坚持招商引资一条主线,狠抓改革创新、优化环境两个关键,围绕建设纺织工业强县、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县、优秀生态示范县三大目标,扎实推进工业发展、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等四项重点工作,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在改革中艰难起步、在开放中不断发展,呈现出加速追赶、乘势而上的良好态势。尤其是进入“十一五”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县委、县ZF带领全县人民,紧紧围绕争先进位、富民强县这个主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县域经济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社会事业得到全面进步,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眸“十一五”这承前启后的五年,我们充满着自豪和激情,更为取得的累累硕果欢欣鼓舞。 五年来,经济发展不断提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时期是我县有史以来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尽管遭遇了罕见冰雪灾害的袭击和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以及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但国民经济仍保持了连续6年较高的增长速度和较高的增长质量。2009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总量分别达到47.1亿元、37.65亿元、2.46亿元,是2003年的2.63倍、10.67倍、2.56倍,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3年的36.45∶28.65∶34.9调整到2009年的29.1∶39.6∶31.3。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可达57亿元,是“十五”末的2.3倍,年均增长18.7%;三次产业结构比由“十五”末的37.2:20.9:41.9调整到26.9:37.5:35.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预计可达50亿元,是“十五”末的6.6倍,年均增长46.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可达21亿元,是“十五”末的2.3倍,年均增长18.7%;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计可达3亿元,是“十五”末的3.6倍,年均增长29.6%。 
基础设施不断加快,城镇建设突飞猛进。随着望东长江公路大桥、华阳港储码头、安九公路二期、S211改线等一批重大项目逐项付诸实施,县城建设总投资超过33亿元,先后建成了望江大道、雷池大道、雷阳路等十多条城市主次干道,形成了“一环两横十纵”的道路网络,中心城区由2003年的5.2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15平方公里,城市公共配套服务和集聚功能大幅提升;县经济开发区从无到有,建成区面积达到8.5平方公里,成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全国首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和全省30个重点产业集群基地之一,2010年预计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6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32亿元,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全县交通设施累计完成投资4亿多元,完成“村村通”里程710公里;全县水利设施累计完成投资2.9亿元,防洪抗旱能力明显增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入近7亿元,集镇和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 
农村经济不断繁荣,发展方式明显转变。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动力,培植、壮大优势产业。200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29.2亿元,是2003年的2.3倍,年均增长38%。2010年,预计全县农业总产值可达5亿元;农业产品创优工程、农业产业化工程、“粮食丰产”工程、科技兴农工程得到有效实施,支撑能力不断增强,粮食生产实现连续六年增产。2008和2009年连续两年获得了农业部授予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2010年正式被农业部增补为全国粮食生产大县;扎实开展农产品创牌创优和农业产业化“8862”提升工程,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家、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省名牌农产品10个、省级著名商标8个。深入推进科技兴农战略,网箱养鳝、“稻鸭共生”等5项技术获得省、市科技大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得到国家农业部肯定并向全国推广。农村公路和有线电视实现“村村通”,农村电网改造提标,农村饮水安全逐步得到解决,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面貌得到较大改善。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超过4000元,可达“十五”末的2倍;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成效显著,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 
社会事业不断发展,百姓生活全面改善。大力实施“教育兴城”战略,城区学生人数由“十五”末的1.5万人增加到现在的3.2万人;全县中小学布局调整以及危改工程、校舍改造和校安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全县农民参合率达到93.4%。新建了10个乡镇文化站和一批农家书屋及蓝球场;文体、广电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养老、医疗、失业、低保等社会保障覆盖面稳步扩大,民生工程自2007年实施以来累计投入资金6亿多元,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广大农民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和实惠。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始终紧拎招商引资主线,共引进各类项目1200多个,舒美特化纤、申洲针织、诚盛特钢、华东空间结构、越宜黄酒、美亚针纺、凯迪生物质发电、亮亮纺织、京华家纺等23个亿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201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预计可达66亿元,是“十五”末的5倍,年均增长36.7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0亿元,是“十五”末的9倍,年均增长55.73%。基本形成了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两大产业集群,电动汽车及汽车零部件、船舶制造、生物质发电、新型建材、绿色化工等新兴产业正在加速发展,有力促进了工业和县城快速发展。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对外形象大幅提升。通过不断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全县上下思想高度统一,步调高度一致,和衷共济,同频共振,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的氛围日益浓厚。先后实施了9大系列63项改革,使全县发展环境显著优化,团结和谐的政治生态逐步形成,望江的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得到提升。先后荣获中国最佳投资环境城市、浙商最佳投资城市和安徽省投资环境十佳县称号。良好的政治生态和服务软环境已成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最直接、最重要的力量源泉,成为推进望江新一轮大发展、快发展的根本保证和强大内生动力。 
展望“十二五”,我们满怀着信心和憧憬,更为规划的美好蓝图振奋精神。 当前,我县发展正面临着诸多重大战略机遇,特别是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深入推进、望东长江大桥及高速接线工程的开工建设,将进入加速追赶、跨越崛起的新阶段。未来一个时期,全县上下将紧紧围绕“加速发展桥港经济、奋力推进望江崛起”主题,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进位争先,全力破解观念、交通、融资、土地“四大瓶颈”,着力强化发展大产业经济板块、构建大交通服务体系、建设大村镇城乡格局、实施大人才引进战略“四大举措”,有力促进发展理念、发展水平、发展能力、发展环境“四大提升”,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大发展、交通条件大改善、城乡面貌大变化、服务功能大提升,“四大目标”全力把望江建设成为中等滨江临湖生态工贸型港口城市。
2010-11-26 来源:县ZF网 作者:金群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