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04日 安庆日报第5版 




鲍国华 摄影报道 每到过年,望江的后山地区都盛行打豆腐、塌豆丝、熬板糖、杀年猪等习俗,辛劳了一年的人们,一到腊月,就忙着准备各种带着浓郁乡土特色的传统美食,这在我家乡是由来已久的传统。尤其是塌豆丝最隆重,整个村庄的人家基本都相约同一天塌豆丝,日子大多都选择双休日,因为大人孩子都放假吃豆丝、聚餐,其乐融融,同时还要邀请最好的亲朋好友来品尝,家家都像办喜酒一样热闹非凡。
我们村庄塌豆丝是个星期天,前一天我就接到乡下妈妈的电话,通知我回家吃豆丝,并要带上家人以及最好的朋友,我高兴极了,豆丝可是我多年来的最爱。
当天一大早,我到街上买了些妈妈喜欢吃的点心和碳烤鸭,然后就从县城急匆匆往乡下老家赶。老家院里可热闹了,屋内屋外都忙得不可开交,大堂姐在淘豆壳;哥哥、嫂嫂、小姐姐在架起石磨磨豆丝浆;妈妈、姨娘、舅娘在杀鸡、洗菜,忙着准备中午宴席的菜;姨夫在厨房准备麻油、湖壳(类似蚌壳)、擦油把(晒干的丝瓜囊做的)等塌豆丝的工具,准备塌豆丝。大家一边忙忙碌碌,一边说说笑笑,一派忙年的景象。
豆丝,有的地方叫豆丝粑,吃着香喷喷,但整个流程非常复杂,都是纯手工。塌豆丝的前一天,要挑选上好的本地绿豆,用石磨破豆,便于将绿豆壳分离,然后配好一定比例的上好早稻米,用水浸一夜。然后将豆壳淘掉,洗干净后,就开始磨豆丝浆。不过现在石磨很少了,机械化的电磨方便,逐步取代了石磨。
姨夫塌豆丝的手艺非常好,在村庄是有名的。因为塌豆丝是技术活,不但要塌的圆圆的,还不能破,不能厚。塌豆丝还得讲究灶火烧得好,得事先准备好干燥的松针、山茅柴等,火猛,因为豆丝浆下锅,得讲究火又大又猛,豆丝起锅的时候,就不能烧大火,所以塌豆丝得两个人配合好,一个在灶台上塌豆丝,一个塞灶火。
塌豆丝开始了,只见姨夫拿着擦油把,沾上香喷喷的麻油,快速在烧热的锅里擦上油,然后用葫芦瓢舀起适量的豆丝浆,在锅里淋上一圈,再迅速拿起光溜溜了的大湖壳灵巧地旋转着,沿着锅将豆丝浆摊开,旋转到锅底后,伴随着“滋滋”的响声,一张薄薄圆圆的豆丝就塌成了,一点破洞都没有,既规则、平整又美观,盖上锅盖数十秒后,豆丝翻边略微烤一下后,迅速从高温的锅里拿出来,摆到旁边的篾筲箕上。不一会儿,一张张冒着清香豆丝慢慢堆叠了起来,累积一层又一层。
农家灶台上都有大小两口过,里面大锅塌豆丝,有专门的人在外面小锅炒菜,准备中午的宴席,灶台上下几个人忙碌着。我在旁边不断按下相机快门,记录着这流传千年的民俗工艺,一边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刚出锅的热豆丝,咬一口,香喷喷,松软可口,迷人的豆香和米香能把人醉倒。
塌豆丝的时候,不断有乐呵呵的乡邻,包着数张热腾腾的豆丝送上门,妈妈也忙碌着,将一包包自家的豆丝送到左邻右舍。世世代代,无论哪家有好吃的,都会馈赠、分享给乡邻,和睦的邻里间,分享着美食,分享着浓浓的乡情和深深的友爱。
忙到吃午饭的时候,男男女女、大人小孩围着八仙桌,吃着,喝着酒,话着家常。桌上摆满了丰盛的农家特色菜肴,主食就是各色豆丝,有新鲜叠成长方形的豆丝、有麻油炒手撕豆丝片、有白菜苔煮豆丝、有咸辣椒片炒豆丝条,各种口味的豆丝,让人唇齿留香、久久回味。
新鲜的豆丝除了现吃和馈赠亲朋好友外,其余的豆丝都会切成条,晒干后保存起来。家里的晚辈无论在哪,带上妈妈准备的干豆丝。异乡奔波之余,煮一点豆丝品尝,能感受到家乡的味道和浓浓的暖意。
我爱家乡传统的美味豆丝,爱家乡善良纯朴的民风,更爱家乡人对美好生活的创造、追求和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