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378
- 精华
- 0
- 阅读权限
- 30
- 最后登录
- 2018-4-4
- 在线时间
- 111 小时
- UID
- 101371
- 回帖
- 9
- 金币
- 10 个
- 注册时间
- 2017-10-21
|
望江县位于安徽省西南边缘,长江中下游北岸。地处北纬30°63′~30°26′,东经116°26′~116°55′之间,幅员1360平方公里。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年平均气温16.5℃,无霜期252天,年均降水量1300毫米,年日照为1962.7小时。 东南与东至县和江西省彭泽县隔江相望,西依泊湖与宿松县毗邻,西北靠大、小香茗山与太湖接壤,东北邻皖水与怀宁县交界。
望江县名的由来
望江县定名于隋开皇十八年(598 年)。今县境内古无县以上政区设置。作为军事战略要地,加强军事建设,始于东晋在今县城东10 公里处设大雷戍,以雷池为名。雷池地名家喻户晓,成语中“毋越雷池一 步”就是指此处。这个典故,《通鉴纪事本末》交待得非常清楚。 古时的湖北省有一条名叫雷水的大河,《水经》曰:南经大雷戍,西注大江,谓之大雷口,一派东南流入江,谓之小雷口也。宋鲍明远登大雷岸与妹书,乃此地。又曰:《孝子传》云:孟宗为雷池监,作鲊一器以遗母,母不纳。此河在流经今安徽省望江县时积成了一个大池,池因水而得名雷池。雷池方圆有百里之大,水位极深,因控扼长江,东晋时设大雷戍,历来为江防重地。尽管雷池又大又深,但却并非不可逾越,至少在东晋之前,雷池还是随意让人“越”的,之所以后来不能“越”一步,这完全来自于一次战略上的失误。
东晋初年,朝中政局不稳,各大重臣之间互相倾轧,勾心斗角,中书令瘐亮和镇守荆州的大将陶侃之间积怨甚深。为了防备陶侃以及镇守在帝国西部的将军们,瘐亮让好友温峤做江州刺史,守护京城所在的扬州。温峤上任不久,瘐亮就接到了历阳太守苏峻企图谋反的密报,他自作聪明的以招苏峻来京城做显官为诱饵,妄想把苏峻诓到建康杀掉。不过狡猾的苏峻一眼就看穿了瘐亮的小花招,立马扯旗造反。历阳离京城建康非常的近,苏峻的军队很快就兵临城下了。尽管情势已到了十分危机的境地,但瘐亮仍是把陶侃视做心腹大患,竟然让温峤按兵不动,继续监视西部众将的动向。在他给温峤的文书中,赫然写道:“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要求温峤不要率军渡过雷池,向东进兵。这一个战略安排差一点断送了东晋政权,苏峻叛军在解除了后顾之忧之后,猛攻建康,瘐亮手中的军队根本抵挡不住来势汹汹的叛军,很快建康就被攻克了,瘐亮只得率残兵败将投奔温峤,而幼小的东晋皇帝和朝中众臣都落到了苏峻的手里。
与温峤合兵后的瘐亮十分后悔自己错误的战略安排,温峤则劝他与陶侃冰释前嫌,共同对敌。瘐亮遂亲自到陶侃军中拜见,两个老冤家相见,百感交集,宽宏大度的陶侃不计前嫌,与瘐亮、温峤合兵一处,其余的将军们见瘐陶温三巨头联合在了一起,也不敢生二心,平叛军的实力陡然巨增。在众将的齐心协力下,苏峻的叛乱很快被扑灭了,东晋王朝迎来了长达七十余年相对和平的时期。
“不能越雷池一步”本是一次极其错误的战略安排,决策者险些因此断送了整个江山社稷,可这句话却在后世广为流传,成为了尽人皆知的成语,人们用它来形容那些不可逾越的界限。
望江县历史沿革
据汪洋遗址出土文物考证,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县境内就有人类活动。
望江县境内先秦遗址众多,特别是沿武昌湖一带。武昌湖东接长江,距长江2、3公里,西靠大别山余脉。在武昌湖的西、南部新石器遗址最为集中,有二十余处,可分为几个小的聚落群,在聚落群中遗址相对更集中,之间相隔距离在2公里左右,有黄家堰遗址、连城遗址、戴家墩遗址、麻冲遗址、蛇山遗址等遗址形成的聚落群,其中黄家堰遗址在1997年进行了考古发掘揭露面积近1100平方米,发现墓葬56座、灰坑36个、出土文物近400余件,其中玉器占用一定的比例,黄家堰遗址出土器物与薛家岗文化及其相似,应为同一文化类型,其早期相当于薛家岗文化二期,晚期相当于薛家岗三期(中国文物报1988年5月10日第一版)。连城遗址和戴家墩遗址都采集有玉质斧。这个遗址群有如此高规格的玉器出现,说明望江县境内的新石器晚期遗址应该是薛家岗文化的重要聚落址之一,是薛家岗文化主要的组成部分。一个是以姜家墩遗址、龙岭遗址、桥坊遗址、坝上地遗址等形成的聚落群。还有是以汪洋遗址、坝屠山遗址、王家牌遗址等形成的聚落群。汪洋遗址的发掘简报发表在《考古学报》1986年1期《望江县汪洋庙新石器时代遗址》。总体上讲望江县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单个面积在2万到10万之间,文化层厚度在2米左右。这些遗址为研究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时期的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夏、商属扬州地域,西周时属舒国,春秋时前属吴,后属越,秦时属九江郡,西汉时属淮南国,东汉、三国、西晋时均属庐江郡。
商周时期,武昌湖周边存在大量的遗址。其中在武昌湖与长江之间的的狭长地带在南向北分布有双墩遗址、七星墩遗址、南庙遗址和菩提遗址,它们之间的距离基本在1公里之间。在武昌湖与大别山余脉之间的地带分布有孙家老屋遗址、赤岗遗址等遗址。遗址在武昌湖南北边也有基本均匀的分布。
东晋隆安至元兴年间(397—404)置大雷戍。义熙元年(405)始设新冶县,属豫州晋熙郡。清乾隆三十三年《望江县志》载:“皖出铁,有铁官。今怀西望北有古冶迹,武昌口有炼成墩,漳湖之表有炼成畈……椅子、磨叉间有坑矿,县名新冶,职此之由也。”
南朝陈天嘉年间(560—566)升新冶县为大雷郡,属江州。
隋开皇十一年(591)改大雷郡为义乡县,属熙州。乾隆三十三年《望江县志》载:“陈、隋间,县有义士助国平时难,隋文帝旌为义乡。”开皇十八年(598)改义乡县为望江县,属同安郡。县城东南的宝塔河一带曾是长江故道,登城中钵盂山,可一览江流之胜,故名望江。
唐武德四年(621)改望江县为高州,属舒州同安郡。武德七年改高州为智州,属淮南道同安郡。至德二年(757)废智州复望江县,属淮南道盛唐郡严州。
北宋至道初(995—997)望江属淮南路舒州。政和五年(1115)属淮西路德庆军。
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望江属淮西路安庆军。庆元元年(1195)属淮西路安庆府。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府为路,望江属蕲黄宣司安庆路,至元二十三年(1266)废司置省,望江属河南江北行省安庆路。
明洪武初望江属南京宁江府,洪武六年(1373)属南京安庆府。
清顺治二年(1645)望江属江南省安庆府。雍正三年(1725),江南省析为安徽省和江苏省,望江属安徽省安庆府。
民国元年裁府,望江直属安徽省。民国3年,属安徽省安庆道。民国17年废道,属安徽省。民国21年属安徽省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34年属安徽省安庆专员公署。
1949年3月28日望江解放,属皖北行政公署安庆署。1952年皖南、皖北行署并为省,望江属安徽省安庆专署。1968年改安庆专署为安庆地区革命委员会。1977年改称安庆行政公署。1988年地市合并,望江县均属安庆市人民政府管辖。
望江县历史上的疆域变迁
望江建县后疆域比较稳定,最大变化要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皖西行署所建的太望县。自民国36 年(1947 年)至38 年3 月底撤销,仍恢复旧疆域。在近代比较大的变化是民国25 年7 月,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孔祥熙为处理皖、豫、赣3 省边界插花地,而将属江西彭泽县的长江北岸的新彭、龙泽、白沙、江调、同陆5 个保划入望江县。1957 年因皖河联圩,将望江县新坝乡两个村(4000 亩)划入怀宁县皖河乡;将怀宁县江镇乡1 个村民组(面积200 余亩)划入望江县金堤乡,将望江县金堤乡上陌村(800 人,3000亩)划入怀宁县江镇乡。同年,因兴建褒隐寺水库,将太湖县转桥先锋村(1081 亩及山地)划归望江县码头乡。1959 年2 月26 日,中共安徽省委决定,将望江、怀宁县合并,组建怀望县(驻石牌镇)。3 月22 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但因未实行,故县疆域仍无变化。这个实际上不存在的旧区划,于1961 年12 月5 日,国务院正式予以撤销,仍为两县。
​
望江县治
县治设城关镇。宋末兵乱,因县治地当兵冲,迁治于江南的香口(今东至县境)。元初,县尹张鲁瞻任期内迁回。
民国28年2月20日(农历正月初二),日本侵略军占领县城,县治迁至长岭铺。5月20日因日机袭击又迁至南西乡金氏宗祠,民国29年迁泉塘寺,民国30年迁鹧鸪山前的金氏宗祠,民国32年11月再迁老鸦滩的吴氏宗祠,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回,至今,县治一直稳定未变。
望江历史事件
农军围城
明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以高迎祥为领袖的农民起义军于河南荥阳会议后分兵东进,其第五路军由张献忠率领,日进百里,取凤阳,破桐城,过潜山,攻安庆。望江官府闻讯,坐立不安,急将城墙加高三尺,又在濠外构筑牛马墙,绕以鹿柴,藉以增强防御。
然而,城墙高筑,焉能无虞。崇祯九年,进至望江乡村的张献忠部,于腊月底围困县城,将城外鹿柴付之一炬,烟焰张天三昼夜,使“登陴列垛者如坐火坑气瓯中”,城内的官老爷更惶惶不可终日,哪有心思过年。可是,农民军善于声东击西,对县城围而不攻,烧而不破,只到吉水勒富济贫,取得补给。至翌年正月初六,有两营明军来救望江官府,农民军却已扬长而去,巡抚史可法和县令杨云梯等只好哀叹“左支右吾,徒受劳苦,毫无益于地方,愧愤欲死”。
灾民闹城
望江地瘠民贫,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又遭遇大旱,塘堰龟裂,禾苗枯死,灾民嗷嗷待哺,时已新建的中共望江特区委即一面动员年轻农民参加红军,一面发动群众开展经济斗争。立秋前几天,连日有千儿八百的灾民进城,高呼“我们快饿死了,救救命啊!要求政府放粮赈济,但政府不予理睬,群众无奈,便将小北门富户张某家屯积的粮食收缴一空。第四天,又有许多灾民涌向县城,但军警已将城门紧闭城头上架起了机枪。突然,城上的军警开枪射击,当即打死二人,打伤二人,内有一人重伤,饮恨而亡。
当局见死不救,草菅人命,中共望江特区委乃因势利导,决定举行里应外合的武装起义,计划于夺取县城之后,去江南加入方志敏麾下的红十军。不料军机泄露,敌方采取了措施,城外武装撤退,起义夭折。随后,县长洪鼎亲自领队缉捕共产党人,李秀松、徐红秀、檀九保,童报林等不幸被捕,英勇就义。灾民和烈士的鲜血染红了这块土地。
大军攻城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后,为配合主力在鄂东大量歼敌,垂拳打击蹲在庐山的蒋介石,由皖西人民自卫军司令员刘昌毅率领的三个大队于1947年10月20日第一次解放了望江县城。三个大队分别隶属刘邓大军第三纵队教导团和皖西人民自卫军第一支队。
中午时分,“解放军来了”的消息从凉泉传到了县城,望江当局和富豪人等赶紧出逃,守城军警则企图藉城坚之利,负隅顽抗。大军兵临城下,即按刘昌毅司令员布下的口袋战术,由一大队飞夺化龙桥(今新桥),二大队攻北门,教导大队攻西门,迫使城内守敌成为瓮中之鳖。战斗打响了,不多久,北门西门相继告破,一大队却因洼地泥水限制(今雷池商场一带),未能及时赶到桥头,给了弃城南逃之敌一个可乘之机。此间,敌在华阳江边的军舰打来数炮威慑,但显及无力与无奈,到大军于次日进抵华阳时,敌舰未等大军的山炮发言。便拖着翻滚的浊浪,向香口急驶而去。
县城解放了,大军旋即查抄反动政府,破狱放出30多名含冤囚犯,内有以宋平为队长的望东游击队的被捕队员。当大军将没收富豪之家的粮油等物分发给贫民时,人们宛如过节似的,纷纷高兴而来,载笑而去,内心充满着对大军的感激。大军在县城、华阳、吉水筹措到一批布匹、棉花、面粉等过冬物资,可惜所给的借据均未作为革命文物被保存下来。到第三天,部队奉令主动撤离望江,分两路进入太湖,而反动军政当局返回后竟宣称“望江县城经国军反攻收复”。天下还真有如此离奇的怪事。
旋旗南指大江边。1949年3月28日,刘邓大军在打过长江去的进军中解放了望江全境。从此,历经370多年的城墙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时至今日,望江城区已超过以前数倍,是一片欣欣向荣、勃勃生辉的景象,也只有在今天,龙凤呈祥才能成为现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