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2253|回复: 1

[分享] 我们望江的悠久历史

[复制链接]
UID
9006
回帖
17
金币
0 个
注册时间
2010-1-16
QQ
发表于 2010-1-16 11: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鹏飞开讲:悠久的历史 灿烂的文化──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历史文化系列介绍

一、历史沿革
望江位于安徽省西南边缘,长江北岸。南面隔江与江西省彭泽县遥遥相对;北倚香茗山与太湖县分界;东隔皖河与怀宁县接壤;西蓄泊湖与宿松县为邻。面积约1364平方公里。
追溯望江县沿革变迁,历史渊源,由来已久。早在6000年以前,望江的先民们就已劳作、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其历史沿革大致为:
夏商时代:属扬州之域,皖地。周:属扬州,府为舒国,后并为皖国。春秋:先属吴,次属越,后属楚。战国:属扬州,府为九江郡。秦:属九江郡。西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改九江郡为淮南国,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属庐江郡,武帝时隶扬州刺史部。东汉:属庐江郡,隶扬州刺史部,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属六安国。三国:属庐江郡,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属魏,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属吴。晋:属庐江部。东晋:始置大雷戌,安帝义熙年间,始立县治,名新冶,属豫州晋熙郡。南北朝:南宋时名新冶县,属南豫州庐江郡;南齐时名新冶县,属豫州晋熙郡;梁时名新冶县属庐江郡;北齐时改属江州;陈时县升为郡,为大雷郡属江州。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改县名为义乡县,废郡置州,属熙州,十八年正式改县名为望江县,至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复改州为郡,属同安郡。唐:武德五年改名高州,次更智州,武德七年废置望江县,隶属严州,八年改属舒州。五代十国:南唐属舒州。宋:太宗时属舒州,次属德庆军、安庆军、宁宗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属安庆府。元:安庆府改为安庆路,属安庆路。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安庆路改为宁江府,六年复改安庆府,属安庆府。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属江南省安庆府,雍正三年为安徽省安庆府,属安庆府。
民国三年属安庆府设安庆道,望江县属安庆道。民国二十六年属第一行政督察公署。民国三十四年属安庆专员公署。新中国成立时属皖北行政公署,1952年属安庆专员公署,1955年属安庆地区人民委员会,1968年属安庆地区革命委员会,1980年属安地区行政公署,1988年属安庆市。
望江县名从隋开皇十八年起,一直沿用至今。

二、古雷池
雷池属古彭蠡地。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望江县城东南15里处。它的源头是雷水,雷水源出湖北省黄梅县境,经宿松入泊湖,在这里积而为池,故曰雷池。
雷池形势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东晋时便设有大雷戌。东晋中书令庚亮令温峤守浔阳(今九江),公元327年,历阳(今和县)镇将苏峻联合寿春(今寿县)镇将祖约起兵反晋,温峤有领兵东下护卫南京之意,但庚亮不认同,他在《报温峤书》中写道:“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从此,雷池就名著史册。
历史上李白、黄庭坚等许多文人骚客到过古雷池,也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句。其中以南朝文学家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最为著名。文中这样描述古雷池:“……南则积山万状,负气争高,含霞饮景,参差代雄……东则砥原远隰,亡端靡际,寒蓬夕卷,古树云平……北则陂池潜演,湖脉通连,宁蒿攸积,菰芦所繁……西则回江永指,长波天合,滔滔何穷,漫漫安竭……",其中不难看出古雷池的浩淼与壮观。

三、望江挑花
望江挑花形成于唐代,相传唐代大文学家罗隐为避“安史之乱"来到我县香茗山下,一次,他看到村姑们头扎的方巾正面图案很美,但反面却颇为凌乱。于是,灵机一动,建议村姑们在正反两面都运用挑针。望江挑花由此产生了,并兴盛于明清,一直流传至今。他是由心灵手巧的村姑一针一线在家织土布上正反两面挑出图案的布艺饰品。
望江挑花具有“土、特、奇、古"四大特点。它不仅仅是一种家庭代代相传的技术,而是一种通过不同针法,挑、钻、游、织,才得以完成的精美艺术。与四川挑花、湖北挑花、云南挑花相比,望江挑花以其能形成正反成趣的独特技法,凸现了雷池文化独有的底蕴和品位。望江挑花的图案,通过一代代传承积累,以象形、会意、寓意,以及花中套花等手法形成。通常借助于花鸟虫鱼、同音通假、传说图腾故事结构而成,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颇具魅力。
1981年,望江挑花二次入选人民大会堂。1982年,安徽省博物馆、安徽省群众艺术工艺美术研究室联合出版了《望江挑花》。2000年,望江挑花三进北京。
进入二十一世纪,为更好地搜寻、继承、发展这一民间艺术稀珍,勤劳质朴的望江人已开启了继承、弘扬、开发的系列研究的努力,并力求赋予它时代的特色和气息。望江挑花将与时俱进,成为当代服饰文化的亮点。

四、三孝故事
古雷池千余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古道热肠、厚德载物的淳朴民风。在中国民间传说的24孝中,就有其中三孝发生在我们望江,它们是仲源泣墓、孟宗哭笋和王祥卧冰。
孟宗为三国吴人,时任雷池渔官。他的母亲最爱吃竹笋,一年冬至,母亲卧病在床,想吃竹笋,但因季节原因,竹笋未出。孟宗进入竹林难受大哭,竹笋竟奇迹般破土而出。
徐仲源为唐代人,他的祖父曾任望江令,他的母亲生平最怕电闪雷鸣。每至雷雨交加时,徐仲源都会伏下身子为母亲掩住双耳。后来母亲去逝,仲源孝心不改,每逢雷雨天气,就会跪到母亲墓前,用身体护住坟墓,并口念“仲源在斯,仲源在斯"。
王祥是晋代人,母亲朱氏病中想吃鲜鱼,时逢天寒地冻,王祥便跑到城南一里许的一个池塘,解衣卧冰,用自己的体温融化坚冰。突然双鲤跃出,王祥由此满足了母亲病中的愿望,一时传为佳话。史书评价:“真念恪天,万古王祥"。在我们望江县城的东南,至今还留有记载王祥卧冰的古石碑,前些年,当地王祥村的村民们自发捐资,修筑了卧冰亭,古碑伫立其中。

五、望江黄梅戏
望江县历史上处吴头楚尾,受楚文化的影响,文化底蕴深厚。望江县是黄梅戏发祥地之一,最早的黄梅戏艺人,堪称黄梅戏鼻祖的蔡仲贤就是望江县原麦元乡蔡屋人,最早被搬上银幕的黄梅戏《天仙配》,从望江素有“戏篓子"之称的艺人胡玉庭口中传出,后由望江戏剧作家陆洪非先生改编而成。最早的黄梅戏女艺人胡普伢出生于望江,并拜蔡仲贤为师,成为职业黄梅戏女艺人。还有最早唱弹腔艺人以及四大徽班进京的艺人中,望江人也有不少,他们为戏曲的发展,尤其为黄梅戏的形成与发展都做出了贡献。黄梅戏在望江有着悠久的历史。
望江县黄梅戏剧团始建于1952年,50多年来,为继承和发展黄梅戏艺术,剧团培养了一批批艺术骨干,曾多次参加省、市会演、调演和比赛、戏剧节等,曾获得创作奖、表演奖、导演奖和演员新秀奖。近几年来,这支被外地人誉为“黄梅之乡"富有朝气的艺术表演团体,坚持每年排练6台大戏,目前剧团已拥有18本大戏,30多本小折子戏以及一些歌舞剧目,曾先后到过东北三省、浙江、江苏、湖南、江西、湖北等地演出,所到之处受到了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并在一些地方稳稳占领了演出市场 。

我们望江人都应该感到骄傲啊!!!
超越一切,奋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5162
回帖
23068
金币
0 个
注册时间
2009-7-17
发表于 2010-1-16 11: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见识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客户端|皖公网安备34082702340930号|望江论坛 ( 皖ICP备18018829号 )

GMT+8, 2025-5-11 11:55 , Processed in 0.141633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有害信息举报方式: 举报电话15855656055 举报邮箱59080147@qq.com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