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两会上,多名人大代表呼吁给公务员加薪。一名人大代表称,深圳公务员工资六七年未变,而企业员工收入增长非常大,自己的职位到企业工作将是现在工资的四到五倍。但为了退休后较好的体制内待遇,无法“下海”一搏。(海外网1月20日) 近年来,“为公务员加薪”的呼声时不时就会响起,而几乎每一次有这样的声音发出,都会遭到公众的强烈反对。从利益角度看,这一点都不难理解,但细想一下,无论是力挺好者还是吐槽者,事实上都未必有理性的认识。 就工资水平而言,公务员肯定不是弱势群体,但确实存在着两极分化的现象,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委实不高,加薪并不是过分的要求,但问题是,以“工资低压力大”作为加薪的理由,又显然欠缺说服力。因为这个问题在大多数行业都存在,那么是不是所有行业都可以要求加薪呢? 公务员加薪不是一个不可以探讨的问题,但在探讨之前,先要厘清“为什么要加薪”的问题。建议为公务员加薪的人大代表现身说法:这几年企业员工收入增长非常大,自己的职位到企业工作将是现在的四到五倍。将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和企业员工作对比,显然是找错了靶子。 企业员工拿的是市场工资,其工资水平和市场紧密相关,效益好时工资高点,效益不好时就会低些,存在一个风险问题。而公务员则完全没有这样的后顾之忧,无论市场好坏,公务员的工资水平都是雷打不动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金融危机时,许多企业降薪、裁员,但从未听说公务员的工资因此而下降。再者说,行政体系内的级别与企业的相关职位也没有可比性,一个称职的官员未必是优秀的企业管理者。 还要看到,公务员的职业收益中,还包括企业员工所没有的各种显性或隐性的福利。最突出的就是养老金。双轨制下,公务员的养老金收入大约是企业员工的三到五倍,而且不用自己出一分钱。这名人大代表也坦承,为了退休后较好的体制内待遇,无法“下海”一搏——福利上享受体制内待遇,工资上又要与市场接轨,世界上哪有这样的好事?公务员不能把好处全占了。 一面是国考人数连年创纪录,一些年轻人高喊“死也要死在体制内”,一面抱怨收入低,呼吁加薪,这其实不是一个悖论,而是理性思考的结果。年轻人渴望体制内,收入并不是唯一的诉求,他们看中的是公务员特有的一种优势,即稳定,不仅是收入、待遇上的稳定,更是职业发展和前途的稳定。相比于企业的变化莫测,体制内的发展是可以预期的,哪怕再平庸的公务员,只要按步就班,也会获得一个相对不错的结果。换言之,公务员的魅力体现在各个层面,收入的高低并不起决定性作用。这些因素被选择性忽视,讨论公务员加薪就会偏离主题。 深层次看,公务员群体抱怨“收入低压力大”,也折射出职业成就感的下降和职业信仰危机。公务员并不直接创造财富,因此在现代国家,公务员肯定不属于高收入群体。但为什么公务员依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许多精英人士依然心向往之呢?这是因为人们选择一项职业,不仅有纯粹利益层面的考量,还有精神层面的追求,很多时候甚至会为了某种职业理想而放弃一部分利益诉求。如果收入成为公务员的唯一驱动力和价值追求,那么我们只能理解成这是一种信仰危机——没有职业成就感和荣誉感,找不到存在感和精神寄托,当然就只能谈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