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似箭,一晃抗战胜利70年,多亏党和政府的关照,我这把老骨头还硬朗,穿上这套八路军服,当年抗击日本鬼子的往事历历在目”!望江县86岁的抗日老兵徐可鑫说,“1930年2月,我出生在山东一个农民的家庭,虽是独子,但因为家境贫寒,孩提时代的我就捡煤渣辅助家计,父亲靠打零工、母亲则以给人家缝补、洗衣维持一家的生活。有一天我在捡煤渣时,有二个富家子弟用石头砸我,我知道穷人惹不起他们,只好忍气躲到远处,谁知他们不依不饶,跟在后面追打我,我一气之下捡起地上的石头和他们对打起来,虽然把他们打跑了,可我也惹下了祸,他们家仗势派人抓我,在父母的帮助下我逃离家乡,几经辗转到达济宁,靠打零工谋生。1944年2月,我参加了八路军,分在城南60里的鲁桥村第八区中队,开始在中队部当通讯员,第一次穿上八路军军服,虽然不到15岁的我,因个头高,显得很威武神气。”徐老说到动情处,抚摸着保存了几十年的抗日军装说:“这是我享受离休待遇的见证”。言语间脸上绽放出幸福的笑容。 
徐可鑫近照(方小红摄) “参军不久,部队派我和另外两位同志去沂蒙山根据地鲁南干校学习,从高村出发,要经过敌人的几道封锁线,我们在武工队的护送下顺利到达目的地。干校时任校长谷牧接待了我们,并告诉鲁南行暑的朱主任安排好我们的学习、食宿。政治课学习投身革命,抗日救国等革命理论,业务课学习生理解剖,战场急救、药物学等。尽管条件艰苦,但课程紧凑,三个月结业,使我懂得了不少革命道理,学到了不少战地救护知识。1945年春,我被分到鲁南军区特务营4连担任卫生员,在司令员张光中和政委王麓水的领导下,进驻双山头开展大生产,实行自供自给。不久日本鬼子在山东进行大扫荡,对滕县狂轰滥炸,烧杀抢掠,我部4连100多人奉命进驻双山县(现滕县)进行反扫荡,坚壁清野,为掩护群众撤到山里,我部4连被鬼子和伪军包围在山里三天三夜,没有吃的、喝的,饿了就挖野菜充饥,渴了就喝山上小溪里面的水,全连战士顽强抵抗着日伪军的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张光中司令员得知情况后,立即调军区教导团的两个连前来救援,我们里应外合把敌人的防线撕开了一个缺口,才胜利突围。”忆起往事,徐老想起牺牲的战友,声音哽咽…… “反扫荡后我部又端掉敌人一个据点。当时蒋沟岩驻着日本兵一个小队,加上国民党顽固派四大队的顽军,他们挖壕沟,架设铁丝网和建造夹皮墙、碉堡、暗堡,工事非常坚固,我们特务营攻打了20多天,在这次战斗中,我因为上前沿阵地救护受伤的战友,背部被鬼子手榴弹爆炸的弹片击中,但我任然坚持把受伤的战友抢救下来。刘军医为我处置包扎好伤口,我仍然坚持轻伤不下火线,同战友们一道把这个据点拿了下来,此战消灭鬼子一个小队,伪军50多人”。以热血为墨,以山河为纸,徐老和八路军战士们用火热的生命写下壮丽的诗篇。 “1945年8月,日本鬼子投降后,我被编入山东野战军第八师野战一所工作,后调到军区直属所从事护理工作,当时医疗设备简陋,缺医少药,取弹片使用钢丝钳,截肢一般使用农民家的刀、斧头、锯等工具,用开水煮后使用,几乎每天都有战友被截肢,当我掩埋战友的断肢时,眼泪直淌,心痛不已”。说到这里徐老流下了热泪,“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青年人应该记住历史”! 徐可鑫,1950年转业到山东7院工作,担任护士长,后改为第二康复医院,任助理军医,但仍随身携带着当年打鬼子的军装。1954年安徽发生水灾,1955年国家成立医疗队支援灾区,山东组成74人的医疗队南下。徐老原在青阳县工作,1957年调望江,一直在血防部门工作到离休。为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先后在赛口、新坝、漳湖、雷港、泊湖血防组和县血防站工作。查螺灭螺,防病治病、救死扶伤、尽职尽责,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而奔忙,每到一地,他都把心爱之物八路军服带在身边,每年都要翻晒一次。离休26载,积极参加新四军研究会活动,讲故事、写材料,关心下一代,既能够了解国家和地方大事,也可互相交流与时俱进,让思想常新,信念永存。他经常告诉自己的子女:“和那些牺牲战友比起来,我很幸运,好日子我享受到了”。并叮嘱儿子,将来自己去世以后,这套军服也要保存好,代代相传。(汪少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