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艳 鲍国华 2015年6月30日 来源:安庆日报第5版 
从打工仔到全国劳模 诚信立业
开拔逐梦京城
蔡小明永远忘不了刚来北京的情景。那是1996年春节过后,时年30岁的蔡小明带领26个同乡兄弟,离开家乡安庆望江华阳镇,第一次来到北京。泥瓦匠出身的蔡小明尽管已在建筑业打拼多年,却谈不上有大的发展。闯京城就是要在首都寻找机遇,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然而创业之路却非一帆风顺。
“别人不干的最累的活,我们干;别人不接的小活,我们做;别人认为没有油水的苦活,我们接。”蔡小明说。
就这样,在他们准备拿上辛劳一年的“血汗钱”回家过年时,收到的却是几家公司给的一纸五万元工资欠条。
虽然业主承诺节后一定兑现,但蔡小明还是犹如挨了兜头一闷棍,面对跟着自己出门打拼的工友,他深感愧疚。于是,他向工友承诺:“请大家先回去,就是砸锅卖铁,我也一定想办法年前把工资送到大伙家里。”
话是这么说,可在北京孤立无援的他,当时哪里去筹措这笔巨款呢。思来想去,蔡小明决定用自家在县城的50平方米门面房作抵押贷款来解燃眉之急。
抱着一线希望,返乡的蔡小明把这个想法和老父亲一说,却遭到劈头盖脸的一通骂,母亲除了掉泪也说不出话来。
“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接下来的几天,蔡小明苦口婆心做父亲的工作。深谙这个道理的父亲最终应允了儿子,用家里最值钱的那间门面房做了抵押。赶在年前,蔡小明挨家挨户给工友们送去贷来的工资。
诚信立业,蔡小明此举赢得了人心,春节过后,蔡小明等人准备返京时,一下子又来了30多个乡亲,争着要蔡小明带上一块走。
就这样,蔡小明组建了自己的施工队,开始了逐梦京城之路。19年来,他的施工队伍从26人发展到6000多人,他也获得了守信的美誉。
勤劳苦干
赢得“铁军”美誉
敢打敢拼、战术灵活、吃苦耐劳是多年来蔡小明的队伍以实际行动赢得的口碑。2007年3月,蔡小明和工友接下了地铁1号线两个站点的迎奥运改扩建工程。这是他首次试水地铁运营线工程。但却给干了多年工程的蔡小明来了个“下马威”。
由于先期地下管线改造、地面拆迁和古树挪移等工程大大超出预期,致使蔡小明负责的6个站厅扩建工期被迫压缩一半多。这下犹如泰山压顶,蔡小明面临着既要保质量又要保工期控成本的两难困局。
为了“首秀”不掉链子,蔡小明也是蛮拼的。他会同技术人员反复勘察论证,科学调整施工流程;春节期间,他和工友们一同奋战在“火线”,最终如期上交了地铁项目第一份满意答卷。首战告捷,蔡小明不仅为北京奥运会增光添彩,从此也与地铁结缘。因敢啃“硬骨头”,蔡小明施工队渐渐声名鹊起,地铁工程也接踵而至。
2012年,地铁13号线受“7·21”大雨侵蚀,很多高坡路基边坡出现垮塌,亟须修复。蔡小明施工队承接了13号线五道口站到北苑站25公里路基边坡治理任务。接到任务时已是4月底,而业主要求工程在雨季前完工。蔡小明到现场勘察后发现,施工现场一边是京包铁路,一边是工厂学校等单位,很多地方无路可走,连独轮车也不能进去,去施工点要绕行很远……
工程材料运不进去怎么办?“机械用不上,就人背肩扛;没有道路,就穿涵洞,既然接了这个任务,我们绝不打退堂鼓。”蔡小明说。
就这样,150多公斤重一块的坡脚石共27万多块,硬是靠人力搬到了现场。有一地段连人都无法通过,他们竟然通过80厘米高的涵洞,将建筑材料背了过去……就这样,全队职工在高温的炙烤下,在雨季来临之前保质保量完成了这项超难工程。
2006年,5个多月完成原计划一年的北京地铁八角、八宝山站的AFC土建改造工程;2009年,为了迎接新中国成立六十年大庆,北京地铁决定对地铁1号线四惠东站站台进行扩建,蔡小明及工友克服施工时间短、场地狭小、运输困难和机械无法操作的困难,比原订的75天的工期提前15天完成,根治四惠东站站台的拥堵隐患……从此,这支由蔡晓明带出来的施工队伍有了“铁军”的美誉。
创新攻坚
技能练就本领
敢于啃下地铁运营线工程中的一块块“硬骨头”,蔡小明凭借的不仅是苦干、实干,还有巧干这个“拿手戏”,而巧干的“法宝”就是施工技术创新。
在蔡小明参与的地铁工程中,技术难度最大的莫过于老旧线路装修改造。
2014年,恰逢APEC峰会即将在京召开。此时,最早运行的老旧地铁线路———1、2号线车站出入口装饰面集中整治的重任又扛在了蔡小明肩头。
当时沿线30多个车站的外立面、出入口、檐口等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损,同时车站出入口又有花岗岩干挂檐口多年渗水的“顽疾”,蔡小明和技术人员反复测算,并在加工厂多次实验,硬是将白色铝板烤漆成与花岗岩同样的色彩,再加工成一个“可”字型,嵌入花岗岩板面,不但有效解决了渗漏,还做到修旧如故。
同时,车站出入口原来的排水系统都是散排,下雨时出入口容易形成"水帘洞",经过琢磨,蔡小明将散排改成集中排水,乘客就再不会被淋湿了。一项项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控制了成本,还使原定四个月的工期缩短为两个月。全部车站修葺一新后,成为峰会期间展示首都风貌的一道靓丽风景。
正所谓“打铁还得自身硬”。蔡小明深知,农民工起点本就不高,要在首都建筑业立足,仅凭苦耐劳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树立“知识型农民工”的新形象,靠技术型队伍丰满羽翼。于是,在现场繁忙作业之余,蔡小明常常是放下瓦刀就捧起书本,以敢啃“硬骨头”的精神拿下了高级工程师职称,在施工中更是以掌握最新技术的“行家里手”成为大家的样板儿。
面对“良心工程”的赞誉,蔡小明却说得很实在:“在首都北京这个创业舞台上干工程,不光要挣份辛苦钱,更要心怀一份政治责任感挣得民心,要干就干良心工程,绝不能干黑心工程!”
对工程如此,对自己和工友也要求“文明”。蔡小明说,农民工的素质高低,也是展示首都甚至中国文明的窗口,工友们不但要恪守文明礼仪,还熟记周边交通路线,随时为乘客提供问路帮助。这份古道热肠带来的喜悦,常常将他们苦战一夜的疲劳一扫而光。
人文情怀
情系家乡发展
在工程质量上,蔡小明以敢于拼搏赢得“铁军”美誉,在日常生活中,蔡小明更以人文精神,关怀工友,赢得了人心。
2006年的春节即将来临之际,架子工班长宋满元的妻子患了脑溢血,亟需从县医院转院去合肥的大医院治疗。但宋家经济上有困难,医院床位又紧张,难以及时住院。
当时,正在北京工地上紧张施工的蔡小明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买票乘火车赶往合肥,帮助宋妻顺利住进医院,进行了及时的治疗。在安顿好病人返京之前,蔡小明掏出5000元塞到宋满元手中。在回望江过春节的途中他又专程去合肥医院看望,得知病人的后续治疗资金困难,他又一次拿出5000元交给宋满元,并组织工程队的管理人员献爱心进行帮扶,解决了后续治疗费用。
每当听说哪个工友家里遇到困难或是工友患病,蔡小明都是第一时间倾囊相助。多年来,蔡小明从未拖欠过工资,每次都是按时足额发放。不仅如此,他关心工友们吃得如何,住的咋样,卫生条件达不达标。
“‘细节决定成败’。工地生活区井井有条,可以折射出良好的施工管理水平和责任心。也只有照顾好工友们的饮食起居,才能谈及确保工程的进度和质量。”蔡小明说。
不仅如此,蔡小明还非常热心公益事业。离开家乡十几年,他始终心系家乡发展。2007年5月,他给安徽省望江县雷阳中心学校捐赠人民币8万元,用于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条件;2008年底,他捐资5.5万元帮助家乡修建水利设施;2014年元月,他捐资10万元帮助家乡寒门学子完成学业,捐资10万元建设华阳镇敬老院配套设施。一年后的2015年2月,他又再次专程回乡,向贫困学生捐资15万元,并向华阳敬老院再次捐款。
十九年如一日,蔡小明在北京展现着安庆人的风彩。他的京城逐梦之路还在继续,但他勇于创新、争创一流、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低调做人的本色始终如一。
2015年4月28日,蔡小明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被授于“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这是我国劳动者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也是北京建筑业进城务工人员中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人。他说:“成绩只代表过去,漫漫征途,我将锲而不舍!”
在素来以“急、难、险、重”而闻名的北京地铁运营线工程现场,常年活跃着一支由望江农民工出身的施工队长蔡小明带领的“夜幕铁军”。在密如织网的地铁线上,“铁军排头兵”蔡小明无数次目送末班列车后霍霍开工,又迎着首班列车而匆匆收工,被誉为敢啃“硬骨头”的“地下工作者”。
在京城打拼19年来,蔡小明带着农民工兄弟一同追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施工奇迹。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北京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参建工程也多次荣获“鲁班奖”、“长城杯”等建筑业顶级奖项。今年,蔡小明又以唯一建筑行业进京务工人员身份获得“全国劳模”的称号,这是劳动者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