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望江县以治水、治气、治土、治废“四治联动”为抓手,系统推进水、大气、土壤、固体废物等环境要素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持续擦亮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生态底色。
日前,在安徽省天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物质锅炉淘汰现场,随着“轰隆”一声,服役近10年的老旧锅炉被拆除。“改用集中供热后,不仅生产成本降低了,生产效率还提升了不少。”该公司负责人陈群帅说。
近年来,望江县统筹开展工业源、生活源污染治理,在工业领域实施“三大改造”工程:全面淘汰每小时2吨及以下生物质锅炉,完成26个亿元级技改项目,推动9家砖瓦窑及家具企业完成省地标达标改造,创建2家国家级、4家省级绿色工厂;在源头防控上,2家企业实现低(无)VOC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原辅材料替代,从生产端减少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针对群众关切的民生污染问题,持续开展餐饮油烟、噪声扬尘、恶臭异味专项整治,累计解决260个“家门口”的环境诉求。
2024年,望江县环境空气质量交出优异答卷:PM2.5平均浓度降至33.2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达91.3%,全年未出现重污染天气,蓝天保卫战成效显著。
“以前村里污水乱排,到处臭烘烘的,现在好了,环境干净了,住着都舒心!”谈及村里新建的污水处理站,雷阳街道鹤庄村村民朱健桥竖起了大拇指。
秉持“三水共治”理念,望江县构建起“查测溯治管”全链条治理体系。在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中,206个干流排污口整治完成率超90%,15个支流排污口全部销号;城乡水环境治理同步发力,完成乡镇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45个行政村污水治理、16条农村黑臭水体整治,斩获2000万元省级黑臭水体治理试点资金。水质监测数据彰显治理成效:华阳河入江口国控断面连续三年达地表水Ⅱ类,武昌湖国控断面稳定达标Ⅲ类,泊湖、栏杆湖等重点水体水质优良率保持100%,一江碧水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
近年来,每年春耕,望江县各地农技推广员都会深入田间,手把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绿肥种植、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对此,太慈镇六零圩村种粮大户余结本就很有感触:“通过测土配方技术,我们可以更合理地施肥,促进农作物对养分的有效吸收,在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为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望江县持续推广节本增效、生态环保技术,化肥农药包装回收率达82%、农膜回收率84%,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超91%,“藏粮于地”与“护土于源”实现有机统一。
此外,围绕土壤污染风险防控,望江县严格落实建设用地准入管理,2024年以来完成7宗“一住两公”(住宅、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地块土壤调查评审,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建立关闭搬迁企业地块动态监管机制,完成4家企业地块风险评估,将1家涉重金属企业纳入重点监管名录,构建起“源头预防—过程管控—修复治理”的全链条体系。
在位于望江县杨湾镇丰大工业园区的年处置50万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进行护坡建设。据望江县城管局党组成员、智慧服务中心主任谢军介绍,该项目总投资额达1.1亿元人民币。项目建成后,将具备年综合处理建筑垃圾及工业固废50万吨的生产能力,日均处理量稳定保持1600吨以上,年产生态砖、PC透水砖等新型环保建材产品规模突破3000万块。
在高标准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中,望江县以固体废物精细化管理为突破口,正在加速推进一批重点项目。除了年处置50万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之外,还有岭南肉牛产业集群、全域垃圾分类收集等。此外,望江县县机关事务管理中心、中医医院等单位还成功创建“无废细胞”。
在生态修复领域,望江县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工程,念好“山字经”、做活“水文章”,将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路径。(来源:安庆日报,何飞、胡邦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