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楼主: skyabbeiw

[其他] 望江县志有电子版或者影印版的么

 火.. [复制链接]
UID
320
回帖
5516
金币
2 个
注册时间
2008-9-16
QQ
发表于 2010-6-20 12:03: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懂,发表完毕
顺其自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0280
回帖
716
金币
0 个
注册时间
2010-3-8
 楼主| 发表于 2010-6-20 12: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我挺想了解望江历史的
期待每一次相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1964
回帖
403
金币
0 个
注册时间
2010-6-18
发表于 2010-6-22 00:0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文的东西,才有生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389
回帖
8648
金币
3 个
注册时间
2009-1-21
发表于 2010-6-22 07:3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望江县志.......貌似能写什么?
理想总是飞来飞去,虚无缥缈。
现实还是实实在在,无法躲藏。
心里充满欲望,身体没有力量。
不想感到悲伤,只好装得放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44
回帖
2645
金币
8 个
注册时间
2008-7-22
发表于 2010-6-24 22:5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回民村人 于 2010-6-24 22:59 编辑

http://61.191.16.234:8080/was40/pdf/shzh/03/03_08_08.pdf
第八节 望江县
望江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边缘的长江北岸.行政区域介于北纬30°03′~30°26′与东经
116°34′~116°55′之间.东西长54公里,南北宽43公里,总面积1357.37平方公里,约
占全省总面积的0.97%.该县东隔皖河与怀宁县为邻,西滨泊湖,与宿松县相连,东南
滨临长江,与东至和江西彭泽县隔江相望,西北背靠大,小香茗山与太湖县为界.现设
12个乡,9个镇.县人民ZF驻雷阳镇.
一,县名由来,县城及疆域
〔县名由来〕
望江县定名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今县境内古无县以上政区设置.作为军事战
略要地,加强军事建设,始于东晋在今县城东10公里处设大雷戍,以雷池为名.雷池地
名家喻户晓,成语中"毋越雷池一步"就是指此处.这个典故,《通鉴纪事本末》交待得
非常清楚.据载,依仗庾太后权势的颍川大族中的后兄,中书令庾亮专权,原本疑忌苏
峻,陶侃,祖约,命温峤镇武昌以挟持之.咸和二年(327年),庾亮征苏峻入朝,终于
逼苏峻,祖约反晋.历阳镇将苏峻举兵谋反,进攻晋都建康(今南京市),江州刺史温峤
闻京师危在旦夕,准备发兵平叛.庾亮因恐握有重兵的荆州刺史陶侃乘虚而入,急令温
峤切勿东进,并在《报温峤书》中说:"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可
见雷池的战守地位.自东晋设大雷戍后,大量驻军的军需基地设在附近.其中,为解决
兵器和日用器具的冶炼制作场所就集中在今望江县城,并形成中心,地名因之叫新冶.
东晋末年,平息桓玄之乱后,义熙九年(413年),设晋熙郡,在新冶置新冶县,为
今县境内设置之始.新冶县名,乾隆《望江县志》说:"皖出铁,有铁官.今怀西望北有
古冶迹,武昌口有炼成墩,漳湖之表炼成畈……椅子,磨叉间有坑矿,县名新冶,职此
之由也."说明新县缘于新冶铁官而名.陈太建五年(573年),置大雷郡(治新冶).十
一年,地入北周.隋代北周后,于开皇三年(583年),废大雷郡,留新冶县.十一年,改
新冶为义乡县.县名据乾隆《望江县志》说:"陈隋间,县有义士助国平难,隋文帝旌为
义乡."十八年,因县治逼江,而易名望江县.自此,县疆域已定,县名,县治至今不变.
〔雷阳镇〕
因古为新冶,义乡,大雷郡,高州,智州等各级行政区域治所,故有以上别称.又
名雷邑,亦称雷阳,缘于曾为大雷戍,郡治所.这个以雷命名的雷池,雷水史籍记载很
多.据《明一统志》载,古雷水发源于今宿松县,流经望江城东南,积而为池,因名雷
池.又东行7公里余注入长江,入口处称雷港,又称雷江口,或大雷口,全水又称大雷
江.据《读史方舆纪要》说,明天启中,雷港为浮沙堵塞,雷水改由今华阳镇入长江.县
城以位雷水之北而名雷阳.又有青林镇的异名,缘于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曾在今
县城北创建青林寺而名.又有大雷岸的别称,缘于刘宋元嘉十六年(439年)深秋,大诗
人鲍照(唐避讳写成"昭")的《登大雷岸与妹书》,为世人所推崇,因此有此代称.鲍
照妹鲍令晖也是著名的女诗人.望江县城南郊曾设急水镇(又名吉水镇).民国期间,称
青林镇.1952年,改青林镇为城关镇.1992年春,改县城名雷阳镇.
现在的望江县城雷阳镇不仅是望江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安庆市西南滨江
的重要卫星城,工商贸全面发展的古老而新兴的县城.
〔疆域变迁〕
望江建县后疆域比较稳定,最大变化要数中国PARTY领导的皖西行署所建的太望县.
自民国36年(1947年)至38年3月底撤销,仍恢复旧疆域.在近代比较大的变化是民
国25年7月,国民ZF行政院副院长孔祥熙为处理皖,豫,赣3省边界插花地,而将属
江西彭泽县的长江北岸的新彭,龙泽,白沙,江调,同陆5个保划入望江县.1957年因
皖河联圩,将望江县新坝乡两个村(4000亩)划入怀宁县皖河乡;将怀宁县江镇乡1个
村民组(面积200余亩)划入望江县金堤乡,将望江县金堤乡上陌村(800人,3000
亩)划入怀宁县江镇乡.同年,因兴建褒隐寺水库,将太湖县转桥先锋村(1081亩及山
地)划归望江县码头乡.1959年2月26日,中共安徽省委决定,将望江,怀宁县合并,
组建怀望县(驻石牌镇).3月2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但因未实行,故县疆域仍无变化.
这个实际上不存在的旧区划,于1961年12月5日,国务院正式予以撤销,仍为两县.
二,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望江县古属群舒及皖国地.春秋时期,先后属吴,楚国地.战国时期,属楚国.
〔秦朝〕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不久改属九江郡(治寿春,今寿县城关镇).秦
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改属衡山郡(治邾,今湖北黄冈县北),为皖县南部地区.
〔西汉〕
汉王元年(前206年)四月,仍为番君吴芮的衡山国(仍都邾)皖县地.高祖四年
(前203)七月,改属英布的淮南国(仍都六,今六安市城北乡白沙城)支郡衡山郡(治
邾)皖县地.十一年十月,改属刘长的淮南国(改都寿春)衡山郡(仍治邾).文帝七年
(前173),淮南国除,衡山郡直属汉廷.十二年,衡山郡改属刘喜的淮南国(仍都寿春).
十六年四月丙寅,改郡为刘勃的衡山国(仍都邾).元狩二年(前121年),皖县改属庐
696
江郡(治舒,今庐江县城池乡城池埂).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庐江郡属扬州刺史
部,余仍之.
〔东汉〕
今县境仍为扬州(先后治襄安,历阳,寿春)庐江郡(治皖,今潜山县城梅城镇)皖
县南部地区.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皖县改属孙吴扬州(改治建业,今南京市)庐
江郡(治皖).
〔三国 吴国〕
仍为扬州(治建业)庐江郡(仍治皖)皖县南部地区.
〔西晋〕
咸宁六年(280年)三月灭吴,合二扬州,二庐江郡为一,仍为扬州(仍治建业)庐
江郡(改治舒,今舒城县城关镇)皖县地.永嘉之乱后,废皖县,仍为庐江郡都尉治,地
改属舒县.
〔东晋〕
初,此处为战略要地,置大雷戍.咸和四年(329年),庐江郡改属侨置的豫州.义
熙九年(413年),置新冶县(治今望江县城雷阳镇),属豫州晋熙郡(治怀宁,故皖城,
今潜山县城梅城镇).
〔南朝 宋〕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地入刘宋,新冶县仍属豫州晋熙郡.永初二年(422年)
二月丁丑,晋熙郡改属南豫州.泰始二年(466年),晋熙郡改属豫州(治睢阳侨县,今
寿县城关镇).九月壬辰,改属西豫州(仍治睢阳).三年五月辛酉,改属豫州(仍治睢
阳,今寿县城关镇),余仍之.
〔南朝 齐〕
升明三年(479年)四月,地属萧齐豫州晋熙郡(治怀宁,今潜山县城梅城镇)新冶
县.永明四年(486年),晋熙郡改属西豫州(仍治睢阳).永元二年(500年),西豫州
改治怀宁(故皖城),余仍之.
〔南朝 梁〕
中兴二年(502年)四月,新冶县入萧梁,仍属豫州晋熙郡.梁天监三年(504年),
西豫州复名豫州(仍治怀宁,故皖城),一说普通六年(525年)改.后易名荆河州(治
怀宁),仍之.太清二年(548年)十月丙戌,晋熙郡改属晋州(仍治怀宁).不久,入东
魏,后复属萧梁.梁大宝二年(551年),复晋州(仍治怀宁),仍之.
〔北朝 北齐〕
绍泰元年(555年)三月入北齐,改晋州为江州,新冶县属江州晋熙郡(仍均治怀宁,
今潜山县城梅城镇).
〔南朝 陈〕
太建五年(573年)五月伐北齐.八月戊午,复江州为晋州,置大雷郡(治新冶县,
望江县城雷阳镇),领新冶县,改属北江州(治今繁昌县芦南乡赭圻山中赭圻城).
〔北朝 北周〕
太建十一年十二月乙丑,入北周,大雷郡改属(仍治新冶)改属晋州(仍治怀宁),
796
仍领新冶1县.
〔隋朝〕
北周大定元年(581)二月进入隋朝,仍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留县,改晋州
为熙州(仍治怀宁),新冶县改属熙州.十一年,改新冶县为义乡县,仍属熙州.十八年,
改义乡县为望江县,仍属熙州.大业三年(607年)四月,改熙州为同安郡(仍治怀宁,
即故皖城),望江县属扬州刺史部同安郡.
〔唐朝〕
唐武德四年(621年),复同安郡为舒州(仍治怀宁,即故皖城),仍领望江县.五年,
望江县置高州(治望江县),仅领此1个县.不久,改高州为智州(仍治望江县),仍
领望江1个县.六年,智州改属舒州总管府(治怀宁).七年,废智州,望江县改属舒州
总管府严州(治宿松,今宿松县城关镇).八年,废严州,望江县改属舒州(仍治怀宁).
贞观元年(627年),罢舒州都督府(由总管府改),舒州属淮南道地理区.开元二十一年
(733年),淮南道为一级政区(治扬州).天宝元年(742年),改舒州为同安郡(仍治怀
宁,即故皖城).至德二载(757年)二月,改同安郡为盛唐郡.十二月,复改盛唐郡为
舒州(仍治怀宁),属淮南节度使(仍驻扬州).唐末,为吴王杨行密所据,望江县仍属
舒州.〔五代十国 吴国〕
唐天四年(907年)四月唐亡,地入吴国,望江县仍属淮南节镇舒州.吴武义二年
(920年),舒州改属德胜军,称庐州节度使(治合肥),余仍之.
〔五代十国 南唐〕
吴天祚三年(937年)十月,入南唐,初仍之.后升舒州为永泰军节度(仍治怀宁),
望江县属永泰军舒州(均治怀宁).
〔五代 后周〕
显德三年(958年)三月,复名舒州(仍治怀宁),望江县仍属舒州.
〔北宋〕
建隆元年(960年),望江县仍属淮南道舒州.至道三年(997年),改道为路,淮南
道治扬州(今扬州市),仍属淮南路舒州.熙宁五年(1072年),舒州改属淮南西路(治
寿州,今寿县城关镇).政和五年(1125年),舒州赐额德庆军(仍治怀宁,即故皖城),
望江县仍属之.
〔南宋〕
绍兴中,撤销宿松县,并入望江县.后复置宿松县,仍之.三年(1133年),舒州德
庆军改听江南西路安抚司节制.十七年,改舒州为安庆军(仍治怀宁),改属沿江制置司.
庆元元年(1195年),升安庆军为安庆府(治怀宁,即故皖城),改属淮南西路(已改治
合肥).庆元初,为避金兵南侵,曾将望江县治迁往香口镇(今属东至县香口乡).嘉定
十年(1217年),安庆府及怀宁县治迁治皖口(今怀宁县山口镇.在此之前均治故皖城,
今潜山县城梅城镇).端平三年(1236年),安庆府及怀宁县再迁罗刹洲(今属贵池市),
杨槎洲(今贵池市杨叶洲).景定元年(1260年),安庆府及怀宁县定治宜城渡(今安庆
市),望江县仍属淮西路安庆府.
896
〔元朝〕
德元年(1275年)正月地入元,仍之(此后,望江县属安庆路,明清属安庆府).
元初,望江县复旧治.至元十三年(1276年),望江县属江淮行省(治扬州,今为市)淮
西道(治合肥,今为市)安庆安抚司.十四年,升安庆府为安庆路,改属蕲黄宣慰司.至
元二十三年,罢蕲黄宣慰司,安庆路改属江淮行省淮西道.二十八年十二月,改属河南
江北等处行省(治汴梁路,今开封市,简称河南行省)淮西道(治庐州路,今合肥市,全
称为淮西江北道肃政廉访司,又称淮西江北道).至正十二年(1352年),改属淮南江北
等处行省(治扬州路,简称淮南行省,兼淮西帅及淮南行省左丞相驻地).十八年正月初
七日,为红巾军陈友谅部控制.十九年,为朱元璋部控制.二十年五月,为徐寿辉部控
制.二十一年八月,复为朱元璋部控制,改安庆府为宁江府(仍治怀宁,今安庆市).壬
寅年(1362年),复改宁江府为安庆府,直属朱元璋部江南行省(治应天府,今南京市).
〔明朝〕
吴二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建立明朝,改元洪武,望江县属江南行省安庆府.洪
武元年(1368年)八月,安庆府直属中书省.十三年正月,直隶六部.永乐元年(1403
年),直隶南京,后改称南直隶,仍之.
〔附 南朝〕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明亡,仍为明宗室福王(后来弘光帝)
控制区,望江县属南直隶安庆府.
〔清朝〕
顺治二年年(1645年)初入清,望江县仍属南直隶安庆府.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
(1645年8月19日),安庆府改属江南省(治江宁,今南京市).康熙元年十二月甲子
(1663年2月2日),安庆府改属江南省安池太道(治池州府,今贵池市区).六年,安池
太道改治芜湖.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改属安徽省(治安庆府)安池太道(仍
治芜湖).二十一年十月乙亥(1682年10月31日),裁安池太道,安庆府改隶江安十府
储粮道(专业道,治歙县,今徽城镇).雍正十一年十二月癸亥(1734年1月20日),安
庆府改属安徽省安徽宁池太广道(治安庆府).十二年十月庚戌(1734年11月3日),安
徽宁池太广道还治芜湖.咸丰五年十月十三日(1855年11月22日),安庆府改属安徽省
庐凤道.同治四年六月甲午(1855年7月23日),改属安庐滁和道(治安庆府).光绪三
十四年五月甲午(1908年6月8日),改属安徽省皖南道(治芜湖).清代的江南,安徽
省先后属两江总督(驻江宁,先后易名江南江西河南,江南总督等).
〔附 太平天国〕
咸丰三年一月十七日(1853年2月14日),太平军占领安庆,旋占领望江县城.9月
25日,太平天国设安徽省(治怀宁,今安庆市)安庆郡,仍为望江县.直至咸丰十一年
八月一日(1861年9月5日),地复入清(此间,清兵曾于咸丰七年九月占领县城).
〔中华民国 北京ZF〕
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道,府,望江县直属安徽省.3年6月2日,望江县
属安徽省安庆道(治怀宁,今安庆市).
996
〔中华民国 南京ZF〕
民国16年8月,望江县直属安徽省.17年8月,正式废道,望江县直属安徽省.21
年4月2日,望江县直属安徽省第一区(首县为怀宁县).10月10日,望江县属安徽省
第一专区(驻太湖,后迁桐城,抗战胜利后改驻安庆城),直至解放.其中,自27年11
月10日至29年2月2日,第一专区曾属安徽省皖北行署(与临时省会常驻立煌县城金
家寨,已淹入梅山水库).望江县ZF曾于28年迁驻长岭.其中,自28年2月20日日
军沦陷望江县后,望江县ZF曾多次迁徙于长岭铺.5月20日,迁至南西乡金氏宗祠.29
年,迁泉塘寺.30年,迁鹧鸪山前金氏宗祠.32年11月,迁老鸦滩吴氏宗祠.34年8
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始迁回县城.
36年10月20日,解放望江县城.38年3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再次解放望江
县.〔附 日伪,汪伪ZF〕
民国28年2月20日,日本侵略军沦陷望江县城,先后建望江县"维持会","维新
ZF",属"中华民国维新ZF(设南京)安徽省维新ZF"(驻蚌埠市).29年3月后,
改属汪伪"中华民国国民ZF(仍驻南京)安徽省ZF"(仍驻蚌埠市).32年7月25日,
望江县属"第八专区"(驻安庆城).34年8月18日,国民党第七军接管汪伪望江县.日
伪,汪伪望江县控制区范围最大时为第一区(由吉水自治会改称),第二区(华阳自治会
改称),城厢.34年将城厢改为第一区,吉水,华阳区分别改为第二,第三区.
〔中国PARTY建政〕
解放战争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创建皖西行署(1947年11月
15日至1949年4月15日),今望江县分属第一专区的望江县及太望县.民国38年3月
28日,望江县再次解放.3月29日,望江县爱国民主ZF成立,迁驻望江县城.4月15
日,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报告备案,重新调整区划,望江县改属皖北人民行政GongAn庆专
区.7月,望江县爱国民主ZF改称望江县人民ZF.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建国,望江县仍属皖北行署安庆专区.
1952年8月7日,望江县改属安徽省安庆专区.
1956年5月,望江县人民ZF改称望江县人民委员会.
1959年2月26日,中共安徽省委决定,撤销怀宁,望江县,组建怀望县.3月22日,
国务院批准,撤销望江县,并入怀宁县,改县名怀望县,改驻石牌镇,仍属安徽省安庆
专区(但未执行).
1961年12月5日,恢复望江县(仍驻城关镇,今雷阳镇),仍属安徽省安庆专区.
1968年8月20日,望江县革命委员会成立.
1981年8月21日,望江县革命委员会改称望江县人民ZF.
1988年8月17日,望江县改属安徽省安庆市,至今未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客户端|皖公网安备34082702340930号|望江论坛 ( 皖ICP备18018829号 )

GMT+8, 2025-5-14 20:09 , Processed in 0.161004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有害信息举报方式: 举报电话15855656055 举报邮箱59080147@qq.com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