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兄您好!
在点评之前,先给您看一段资料——
诗词以精炼为要,能用尽量少的文字表达尽量多的意思,才算得上是高手。常见有一类诗人,下笔总是难以自控,往往把能用五言表达的内容写成七言;能用绝句写完的东西拖成律诗。这种现象,可以称之为“臃肿”。在当今诗坛,此病较为普遍,兹略拾数例以为证: 渡口菜农喜安庆长江大桥 昔往宜城苦过江,舟车风雾接龙长。欣逢一座新桥阔,无耐千年老渡凉。 北赏黄梅花吐艳,南栽青果地飘香。东流细浪琴轻奏,伴绘田园致富章。 此作写安庆长江大桥建成后给菜农带来的种种好处,时代精神、生活气息俱有。失在用语牵强、拖泥带水。倘压缩成五言,效果似能胜出一筹。 首句“宜城”二字可承题省略,道“苦”亦不如言“愁”。次句“风雾”太着拼凑痕迹,扫去为宜;“舟车”易作“车马”,可将“往昔”的时间跨度加大不知多少倍。颈联“阔”字多馀,长江上架桥,还能窄得了吗?且上下语意不畅,稍加删削,变平行为流水,岂不言简意赅?五六句词语亦欠推敲:“赏黄梅”其意已明,无端复赘一“花”,便成蛇足;“果”有香不解自“飘”,偏要让贤与“地”,也有悖常情。去掉枝蔓,纠正偏差,留下十个字便成好句。第七句更是败笔,想长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是何等声威、气势,岂可以“细浪”状之!反用一句唐诗,作“从此天涯近”,于此题可谓恰到好处。结尾承前意稍作调整,整首诗便浑然天成了。请看它的新面目: 渡口菜农喜安庆长江大桥建成 过江愁往昔,车马接龙长。一座新桥起,千秋古渡凉。 北梅看吐艳,南果自飘香。从此天涯近,同书致富章。 此诗压缩成五言之后,比起原先的七言来,内涵是不是更丰富了呢?通过对照,我想答案是不难得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