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雷泽”,历史上有过这样一段记载:“雷泽”即古雷水,发源于安徽宿松,经望江县绕行入江而为池,故名“雷池”。“池”、“泽”音近义同,上古时可称雷泽。“雷池”大名在东晋时曾名噪一时,有“勿越雷池一步”的典故。六朝时代鲍照写有一篇著名文章《登大雷岸与妹书》,均指此处是东至县对岸的望江县。“雷池”地区自古出孝子,“二十四孝”中有三孝(王祥、孟宗、徐仲源)均在“雷池”有孝义活动,后人建“三孝祠”。这是否与舜曾居此,自古有孝义传统有关(舜为二十四孝之首),唐时望江城北有昭贤乡,曾名为“孝感乡”,“孝感”自古为“舜孝”的代名词。史记载:“舜南巡猎守,病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这是否是他落叶归根的举动?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已经禅让于禹,为什么不在宫中安度晚年?可能是想让禹大干一番事业,自己再回到少年习惯了的南方。以往人们多以《史记》所载作为依据,称虞舜之乡者多有缘由。吾以为,孟子曰:“舜……东夷之人也。”春秋时的“东夷”指的是江淮一带,若按孟子的说法舜应为江淮一带人。据唐《括地志》巢县下载淮南子云:“汤败桀于历山,与未喜同丹,浮江奔南巢之山而死。”可见古时历山应在长江沿岸且距南巢(今巢县)有一定距离,否则不需“浮江奔南巢之山。”据此分析,“南巢之山”即东至历山也。鉴于此上考证,哪里是真正的历山,说法不一,但是我们东至的历山,尧舜曾经巡守和居住过,应是事实。对此,有以下几点可以证明: 第一、历山之南,五十里外,毗邻望江县境,古雷水自湖北黄梅流注至此,积而成池,故名雷池。或云即雷泽。第二、历山之西,十余里有冯村坂,云即诸冯。第三、东流地处吴头楚尾,属荆蛮之东夷,穷乡僻壤,似孟子所言之环境。第四、历山之南,四十余里内,1983年发现枣林湾新石器遗址,其三面环田,旧为沼泽,地面暴露大量石陶器标本,说明远古时这里就有人类居住,曾经烧制陶器。第五、除了历山上有尧池、舜井、舜封桥等遗迹外,山下还有留驾湾,尧渡河也因尧帝过渡而得名,河有渡口,渡口旁的尧渡街,后来成为东至县县城。上古歌谣中有一首《击壤歌》,生动描述了古代人辛勤躬耕的情景,而尧渡河上有一坐桥就叫击壤桥,我相信这些遗址遗迹就能足以证明,尧舜曾在这块土地上巡守和暂居过,历史总是非常吝啬,它给予我们的线索零星而细微。加之那时没有文字记录,考证起来又十分困难。虽然尧舜之乡尽管是个传说,可东至人一直确信无疑。千百年来,东至尧舜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而今,历山辟为旅游开发区,对弘扬尧舜功德,传承尧舜文化,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我们望江建设“四孝文化园”似乎也是历史的必然!叫醒“舜渔雷泽”也恰逢其时!“舜耕历山而渔雷泽"多么让人发远古而悠思的地方啊!望江后来本土三孝也就有了渊源。
舜即上古五帝之一有虞氏。《史记》载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相传舜对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坚守孝道,故在青年时代即为人称扬。“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只要是他劳作的地方,便兴起礼让的风尚。他到了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后来舜继尧之位成为上古五帝之一。望江就是一神秘的地方,要好好珍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