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皖江轻舟 于 2014-7-23 08:01 编辑
诗情只共心香浓 ---皖江轻舟《夏夜值班感怀》赏析 夏夜值班感怀 (皖江轻舟) 雷决银河水,听潮到五更。 四方花可救,几处柳还萦。 浪击欺人梦,风弹唤鬼筝。 楚歌犹在耳,只恐大堤倾!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皖江轻舟《夏日读书感怀》一诗,情、景、事相交融,充分体现了传承于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千百年间忧国忧民的道统,堪称难得一见的好诗。
“雷决银河水,听潮到五更”,首联便不同凡响,颇有大家风范。第一句似凭空凿出,电闪雷鸣,像将天上的银河强行撕开了一个口子,足见雨势之大;第二句,既与首句紧密衔接,更相互补充。如果细品,“听潮”用得极妙,它绝非一般诗词里优美的形象与词藻,而是精当地描绘了诗人专心值班、关心民生、坐卧不宁、一夜不眠的真实况味。特别是,虽然窗外雨正大,但何能马上就有潮声?言外之意,这种恶劣的天气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了,从而巧妙地点明了值班的原因。 “四方花可救,几处柳还萦”,颔联承接得大妙。为什么辗转反侧到五更呢?这里作出了交待。如果上联是实笔,这里就是虚笔,描摹的是想象之景。那些分处四面八方而远离江边、海边的各种鲜花不会受到潮水洪峰的过多威胁,那么保全、挽救的可能性或许还是很大的;而紧靠在海岸、江堤,特别是危险地段的柳树,则极其危险,真是让人担心呵。 “浪击迷人梦,风弹唤鬼筝”,颈联虚实结合,极有骚人雅致,转得妙合无垠。浪花拍打着堤岸,骇人的气势将以前给人留下来的美好印象彻底粉碎了;风弹奏的筝音,一改平时柔和的韵律,仿佛欲将地下的恶鬼全部呼唤出来似的,夜间听来极其恐怖。 “楚歌犹在耳,只恐大堤倾”,尾联结得水到渠成,亦有实有虚,言已尽而意未绝,颇得诗家三昧。由于长期深受《楚辞》(这里用的是“楚歌”,于全篇来讲,当然更为妥帖)薰陶,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已经深入骨髓(形象化的语言“犹在耳”),最担心的就是堤岸出现缺口,洪水泛滥,那造成的可怕后果将是难以想象的。 全诗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字句考究,对得巧妙,章法严密,处处扣题,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在防汛值班时的真实感受,绝对称得上是大手笔。从思路上解读,全诗八句,无论是虚是实,虽然始终没有“值班”字样的出现,而值班的身影和感受却无处不在。从形式上看,首句“决”字与尾句“倾字”,遥相呼应,别有韵味;特别是,“水”、“潮”、“浪”、“堤”四字更象一条线将全诗有机地串起来,匠心之妙,一至于此乎? 需要强调的是,如果考虑当前钓鱼岛和南海争端加剧等国际形势,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就更让人叹为观止。如“雷决”,能不能解读为“X国挑事”?“潮”、“风”、“浪”等字表达的如果不仅仅是自然现象,是否也可引伸为国际形势的风高浪急?“花”字在实指百花的基础上,但未必就不能引伸为达官贵人,“柳”能代表近水草木,何尝又不能特指普通民众;“欺人梦”认作是“国内官员畅谈XX两国(人民)友谊”、“国际表态军演不针对X国”,“唤鬼筝”看成“拉拢新时代汉奸”,“大堤”理解为“领土领海主权、国家民族政权”也绝对是顺理成章的,等等。如此,总体而言,说这首诗是写实诗,诚然不谬;说是意象诗,或许更有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