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1268|回复: 3

[散文] 走进大雷岸洪荒的移民(转自“南风在野”博客)

[复制链接]
UID
48692
回帖
2835
金币
60 个
注册时间
2012-7-13
QQ
发表于 2015-3-26 11:4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安徽
走进大雷岸洪荒的移民
---感觉五经博士龙仁夫
大雷岸不是一片洪荒之地,抛开那些比较遥远的新石器、旧石器、王玉、民玉时代不说,不算太晚的唐代就有过进士登科、有个都督统州治县的辉煌。准确的说来,大雷岸非但不是文化沙漠、不是洪荒之地,而且是一个历史文化沉积非常深厚乡邦。
但大雷岸又真的不缺少洪荒之地。因为我们拥有浩瀚的古雷池,浩瀚的雷池之水覆盖着广袤的世界,因为大自然的千古造化,拱手托起了大片从没有过耕耘的洪荒。
宋元以还,渐渐退让的雷池水,留下了大面积的沙洲、泽地,形成了鱼猎农耕、安居乐业最理想的魔域桃源。从战乱中颠簸逃离的鄱阳湖瓦屑坝的先祖先民们,蜂涌而至,抢占着这片广阔、肥沃、民风淳厚的人间乐土。
这些后来被太多太多望江子民尊为“迁望一世祖”的先民们,在携来着他们的妻子儿女、携带着他们的理想愿望的同时,也携带着他们的技术技能、风土民情,携带着故地的智慧与文化。与本地土著们一起繁荣发展,一起勤劳奋进,患难与共,成就着大雷岸的后来。
可以找寻到数以百计的这些远陟于湘赣的移民者的名字,因为伊们直到今天,依旧被子孙后代们恭恭敬敬地留在了他们族谱、家乘的卷首,揭开封签,便会赫然入目。
我们不能不说,在大雷岸的开拓发展中,移民们真的是功不可没。
在众多迁望一世祖的名讳中,龙仁夫应该算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
龙仁夫,字观复,号麟州。生于南宋晚期的宝祐六年,也就是南宋理宗、安孝帝赵昀朝。公元1259年,也就是开庆年。(实际上宝祐年号只有从1253一l258,共五个年头,并无宝祐六年。宝祐六年也就是开庆元年,而开庆仅有一年。故人们便依旧从了宝祐的年号)原籍江西永新。龙仁夫在理宗朝生活了5年,度宗朝10年,恭宗朝1年,端宗朝3年,到没有庙号的赵昺不足1年而亡国。在南宋共生活了20年。直到公元l279年。是宋代的五经博士,曾任湖广儒学提举。
宋亡入元,虽有荐为陕西、湖广副学提举,皆不就,以游历、潜心理学、著书立说为事。居黄州甚久。《龙氏宗谱》载康熙丁亥年龙光之《旧叙》文云:
“麟州公入元不仕,遂放游名山大川,由入闽而赤壁、江州,多题咏。寓黄州最久,后东下大雷,年已耄矣。”
就是说龙仁夫是暮年才来到大雷岸定居的。
但是,在龙仁夫定居望江之先,已有其父辈在此客居。他的父起澐则是在1276年便已经捐馆来到望江。只不过是来望江谋生,课徒授业,客居于此的。其户籍家人,依旧留在江西永新。因此,《龙氏宗谱》中迁望一世祖是暮年定居大雷岸的龙仁夫,而不是其父龙起澐。
  龙仁夫因迁望时已在暮年,所以典籍多称其为“庐陵人”。《吉安府志》作永新人。其实,龙仁夫暮年迁望,距其卒时应该尚有时日,故在望筑有五经台讲学。卒于公元l342年,也就是元顺帝至正二年。凡84岁。葬于本县西三十里之悬顶山。(今团山附近,有墓园,列为县保单位。)著有《周易集传》,为望邑程朱学术之最有成就者之一。元史中“儒学传。刘诜转”内载有其事迹。
  清嘉庆间邑令师荔扉有《梅花碑记》一文,曰:“此有宋遗老龙麟洲先生五经台故址,梅为先生所手植。迄今已历四百余年。甲子小除,六花飞舞,天宇皓然,遂乘兴过访。暗香疏影与忠魂义魄互相映发,对之,令人敛襟起敬。。。。”
又有邑令郑交泰撰《龙麟洲先生五经台记》云:“按台为龙麟洲先生著书所。公,宋之逸民也。世居江西之永新,避地来望,筑斯台以教学者,一时弟子来学甚众。今启圣祠古梅即先生所手植焉。其台不知圯于何时,其易为明伦堂亦不知始于人何代,要之启圣祠为台之故址则传闻无异辞也。夫一台尔,所筑非人,虽塗饰金碧,炫耀一时,嗜学之士末尝过而问之。而是台上无一橡,下无半壁,越五百余载,人犹称道不衰,况当其时,诸弟子沐化雨、被春风,得先生讲,明而切究之者,又当何如乎?”
又“或曰:台以五经名,何也?余尝闻之安定胡氏,设帐苏湖间,分生徒为二斋,一曰经义,一曰治事。及居太学,亦如之,安定固不朽矣!先生手著《周易集传》十八卷,史称其发先儒所未发。国朝採入《周易拆衷》,余四经皆有传说,厥后散佚,殊可惜也。公与安定同为宋大儒,公之斯台当与安定之学斋并传不朽,其以五经名之也固宜”。
龙仁夫代表着的是中国儒学传统的传经导德的讲学,自然,移民与不移民都并无关系,只不过是因为移民,将其所学带入了定居之地,并发扬光大而已。如果说,这种带入,也算是移民文化之一种形式的话,那也便如今天的异地任教职的知识一般,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但是,透过龙仁夫的讲学,我们不难看到与之先后移民望江的百工百业,他们或怀一技之长,或领一身之艺,所到之处,或为生存谋生之故,不能不将其所学在居所发挥弘扬。或者只是妇嬬羸弱,只有不足以登大雅之堂的一巧一得,一麟半爪,于不经意间的传而习之推而广之。日积月累间,不知不觉便将伊们祖先之地的积淀带入了伊们后来的故地。使得大雷岸长期被洪涛碧浪困锁的世外桃园,掺入了外部世界的许多精华,在相互间的渗透融合中形成了望江这片土地上的吴楚文化的交汇共存。
这种融合的结果,很难说谁改变了谁。土著与移民们在彼此改变着对方的同时,自己也被对方改变。是以,在今天的大雷岸,我们已经无法区隔,素以属吴的子民中,究竟有多少楚文化的渗入,或者在吴、楚文化中,哪一种文化符号更多一些。
移民龙仁夫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人物,他在南宋享誉很高。是许多高层官僚乐于结交的座上宾。他也是一个有典型个性的、讲究“骨气”的知识分子和王朝的卫道者。他看不起那些贪恋个人荣华而变节、早早地放弃抵抗而降元的宋朝臣子。觉得他们食君子禄,享尽了朝廷给予的优渥,一夜之间便倒戈相向,摇身一变成为元人的重臣。所以他的一首《题琵琶亭》被后人称为绝唱:
“老大蛾眉负所天,尚留余韵入哀弦,江心正好看明月,却抱琵琶过别船。”
今人罗斯宁选注《辽金元诗三百首》引注《隐居通议》所叙其事之始末。云:
“诸吕家于江州,仕宋,累朝穷富极贵。及北兵(元兵)至,自文焕而下,相率纳款(投降)。无一人抗节报国。其后有题诗于琵琶亭者云云。一日吕老见之挥泪,语意深婉,信佳句也。”
  “或云:燕五峰右丞,偕龙麟州谒吕文焕,酒酣,命赋诗。以琵琶亭为题,麟州赋此讥之。吕老纳贿请改赋。既而好事者流传。”
可知此诗为讽刺南宋守将变节降元而作。
龙仁夫除著有《周易集传》外,从郑交泰文中得知尚有“四经”著述传于世的,所以其台才名五经台的。为望邑程朱学术之最有成就者之一,与王慈湖(幼学)、方用(茗谷)并为望江三大理学家。对后世影响很大,一直到清代,仍然是知识阶层追随崇尚的经学典型。
在望江的移民大潮中,龙仁夫是无疑是元末明初的那次大移民中较早的一位。而且转移的方式也稍有些不同。因为其移居之地是其父工作、生活了很久的地方,定居望江是他的一种卜居的选择,与那些因战乱家破村毁而不得不携家带口而逃避兵祸的草根们有些不太一样。所以,龙仁夫的“避祸”择地而居,显得比较从容。从他到望江后,犹能筑五经台而讲学中我们便不难看出这位夫子并非因落难而狼狈逃窜至此的。
真正的大移民是元末,农民起义军四起,鄱阳湖地区沦为战场时开始的。此时的移民,多是带着流漓失所的无奈,不无苍惶地奔波至此的。那些落在沿江沙洲、高墩、远离城镇的诸多一世祖们,大率都是那种饱尝艰苦而落地生根的类型。他们在逃难中留了下来,因为他们发现,他们来到的这片土地,是一块魔域桃园,是一片足以容纳他们施展的乐土。尽管,立足的时际只是荒蛮,但他们可以安居乐业,开拓繁荣。
因此,我们有理由说龙仁夫的定居只是这首拓荒史诗的置于大幕前的序曲。

点击:www.cykjphoto.com望江穿越创意影像馆图文礼品定制热线:1532455515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76265
回帖
4590
金币
13 个
注册时间
2015-3-4
发表于 2015-3-26 14:2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安徽安庆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107
回帖
7565
金币
92 个
注册时间
2011-11-10
发表于 2015-3-26 23:0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安徽安庆
据我所知,“南风在野”应该是“雷岸牛仔”先生。
  有梦怀芳草,无言惜素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48692
回帖
2835
金币
60 个
注册时间
2012-7-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5-3-26 23:3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安徽
天山童姥 发表于 2015-3-26 23:01
据我所知,“南风在野”应该是“雷岸牛仔”先生。

是的。这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远离我们的热爱望江的文化高人!
点击:www.cykjphoto.com望江穿越创意影像馆图文礼品定制热线:1532455515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客户端|皖公网安备34082702340930号|望江论坛 ( 皖ICP备18018829号 )

GMT+8, 2024-5-19 22:23 , Processed in 0.097721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