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白先勇,渐渐痴迷于先生神情内敛的文风笔墨,他在《八千里路云和月》辑二,(姹紫嫣红开遍里,)里说: 青春与暮年,那一幕是一则摧人心肝的人生寓言。所以他喜欢李商隐的那首《暮秋独游曲江》: 荷叶生时春恨生 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 怅望江头江水声 人之大患患于有身,人之大患也患于有情,这首诗写的是人生亘古之恨。人生往往在悠忽之间,青丝到白头也就是那几段连接起来的记忆,成功幸福的人回忆起来犹如点数珠玉,反之可能就不堪回首了。看你的文章,我读懂了,你写出了我从来没有表达出来的忧伤和欣喜,所以就在这些闪闪的文学灵光照耀之下,人和人之间才能渐渐建立起一段终生不渝高山流水的情谊来吧? 天地同流眼底群生皆赤子,千古一梦人间几度续黄粱 这是录自丝路张掖古佛寺里的诗抄。读来让人清醒慈悲,人生直面无常和变化时心灵生活都有大的转折,才有机会痛切直视生命无常的本质,从中得到对生命疑虑的释然和解脱。所以说痛苦是上苍赐予人类的,有了它才能更好更快地走向灵慧走向通透。 现在假设问,你情愿要无常痛苦后的通透灵慧还是要一直庸碌平淡下的幸福?我毫不犹豫选择后者,前者太辛苦。我想大多人如我一样选择,而且毫不犹豫。 站在一定的高度,眼底群生皆赤子吧?这个高度是什么是在哪里?是时间还是空间?还是生命本身教会了我们?而生命的本质是什么?要怎样面对生老病死和一切无常?这是个智慧的难题。许多读书的人,苦苦不得其解,而许多没读圣贤书的乡野村夫,却将这一智慧的难题诠释得很通透。 你我身边尽皆如是。 寒假准备细读几本书里,其中白先勇的书占多数,先安排,到时候不知道能读多少能读得了几本?我等庸碌平常的生命大抵如此,计划无比丰满,实践起来骨感依旧。 记录下来,仅当近日看书感受。 2021年1月22日匆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