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29034|回复: 0

安徽望江:90年前 他们将青春燃成“星火”

[复制链接]
UID
688
回帖
52
金币
822 个
注册时间
2008-11-1
发表于 2024-10-18 06:5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34年12月5日,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城大北门城门外,四位满身伤痕的年轻人走向生命的终点。他们之中最年长的是35岁的童报林,最年轻的是26岁的徐红秀,另外两位是34岁的檀九保和30岁的李秀松。也就是说,他们之中,有一位出生在19世纪90年代,是“90后”,有三位出生在20世纪00年代,是“00后”。
李秀松出生于1904年,字东林,别号老向,望江人。他的家乡,在2024年属于雷池镇雷港村,一个典型的长江之滨的鱼米之乡;1904年的雷港,就不那么宜居了,经常遭遇旱涝灾害的打击。生存环境不好,家庭条件又差,不知道是家人安排,还是自己做主,李秀松选择了一条技术脱贫之路——做泥瓦匠。
旧社会学徒之辛苦自不必说,出师后又因为没赶上好时候,李秀松一身的泥瓦匠技艺也不过是能勉强糊口,至于脱贫致富,那是完全看不到希望。不过,在各地为生计奔波的日子里,他虽没有收获富裕,却收获了理想和信念——1933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284ed6af398e4b489b6ef01a2ca24fba.png

不久,李秀松参加在兆吉沟开办的干部训练班学习深造。兆吉沟,位于江西省彭泽县境东北部,大浩山山脉西南向,枫树岭东侧山垄,与安徽省东至县毗邻。如今兆吉沟之所以有“赣北小井冈山”之称,正是因为在这里活跃过的党组织和红军曾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其中就包括在战火中成立的中共赣皖七县中心县委。
1933年9月底,蒋介石集中一百万兵力,自任总司令,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大规模“围剿”。对此,中共闽浙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作出“保卫基本苏区,创造新的苏区”的战略方针和积极发展红军的决议。1934年3月,闽浙赣省委派柳真吾、周成龙等率领红军游击大队,创立中共赣北特委。4月,赣北特委组织和领导武装暴动并取得胜利,成功开辟皖赣边新苏区。6月上旬,赣北特委决定成立彭泽、东流、鄱阳、都昌、湖口、秋浦、望江七县中心县委,直接领导赣皖边区的革命斗争。
在兆吉沟的干部训练班学习深造结业后,李秀松利用做工之便利,往来于彭泽县浩山乡和东至县香隅乡之间,在贫苦农民中秘密宣传革命思想,播撒革命火种。赣皖七县中心县委成立不久,李秀松又得到新的任务:回望江,参与恢复重建望江地方党组织。
李秀松和同志们很快地完成了任务,中共望江特区委在井泉(今属太慈镇九龙村)徐家井头秘密建立。特区委将全县划分为5个活动区域:第一区辖雷港、华阳一带,李秀松负责;第二区辖茶安、太慈、沈冲(今均属太慈镇)一带,徐国华负责;第三区辖凉泉、长岭一带,徐发林负责;第四区辖泉塘、鸦滩(今均属鸦滩)一带,徐翰平负责;第五区辖高士、赛口一带,陈子勇负责。
在赣皖七县中心县委的领导下,望江特区委迅速投入工作。为贯彻执行上级党组织关于积极扩大红军和准备秋收暴动的指示精神,作为特区委第一区负责人的李秀松牵头负责发展组织、扩充红军。
扩充红军工作,难度很大。一方面,时间紧、任务重,望江特区委又刚成立,在组织工作上存在不足之处,部分同志也缺乏斗争经验;另一方面,当地的土豪劣绅等反动分子散布消极言论,既暗中破坏也公开作对。
为了解决“第二个难点”,保障扩充红军任务按期完成,李秀松公开向阻碍我党工作的反动势力发出口号:“谁阻止就杀谁”。这话听着挺残酷,在那个时代其实很正常,对于那些养尊处优、贪生怕死的反动分子来说,威慑力可是相当强的。就这六个字,消灭了不少阻力,“上名字”的望江人也越来越多。
364257fde3d54cc7af794234a28b8007.png

所谓上名字,就是在一张红纸上签名表明自愿参加红军。当时,东阁冲(今华阳镇陶寓村)一次就有25人上了名字,清庆村(今太慈镇清平村)的84户中就有86人报名入册(其中有两对夫妇),重点活动区上名字的人数达300余人,为苏区革命根据地输送了许多红军战士。在兆吉沟、东至县木塔乡的红军烈士名单上都有望江人。
完成输送苏区红军任务后,组建中国工农红军望江地方武装工作也紧锣密鼓地进行。1934年8月底,报名参加红军地方武装人数已经达到100多人,筹集猎枪、土铳也有50多支,于是,望江特区委在雷港闸附近江堤坝脚下一片茂密的树林里,正式宣布中国工农红军雷港独立团成立。正是雷港独立团让四位烈士聚在了一起,当时,李秀松为团长,童报林为副团长,徐红秀为交通员,檀九保为侦察兵。
雷港独立团成立不久,按照赣皖七县中心县委指示,李秀松等人在雷港闸江外滩建立秘密交通渡口,负责把从安庆、望江江北一带筹集的物资转运到江南红军根据地去。可惜,渡口建立不久便遭国民党破坏。
1934年望江大旱,百日滴雨未落,塘堰干涸、水田龟裂、禾苗枯死、饥民流浪、饿殍遍野,穷苦百姓食草根、树皮、观音土维持生命。对此,国民党当局不仅不积极救灾,反而在当年8月3日向进城乞食灾民开枪,致灾民3死1伤。对此,望江特区委在群众中迅速开展诉穷苦、挖穷根、鼓情绪、聚力量活动,策划乘势组织雷港独立团择机攻打县城,开仓放粮、救济灾民、夺敌枪支、壮大队伍,尔后转移到江南与红军会师。
da3a016afa2642398da5104f74576b74.png

作为雷港独立团团长,李秀松就此做了精心准备:一方面策反了县自卫团常备大队二分队队长周贵山作攻城内应,另一方面准备了二十条木船,打算暴动成功,就连夜乘船渡过长江。
11月25日,望江特区委在余团庙召开紧急会议。经商讨、综合各方意见后,决定宜早不宜迟,暴动时间定在11月28日(农历十月廿二)夜间,行动方案如下:暴动人员分成三路,李秀松率领雷港独立团作为主力,负责攻打东门;徐国华率领茶安、太慈方面的人员攻打小北门;徐法林率领凉泉方面的人员攻打大北门。暴动采取里应外合的方式,在东门外奎文塔上设置信号,用红布裹着手电闪亮三下,以此与城内做内应的国民党常备二分队联络,然后由二分队打开东门,迎接攻东门人员入城,再接应攻北门人员。
11月28日黄昏,各路暴动队用芦苇、麻秆等包藏着土枪、土铳和刀矛等武器,按预定时间全部埋伏到指定地点。夜间,李秀松等登上奎文塔,按约定用红布裹着手电闪亮三下,城内毫无反应,稍后又重复了一遍,城内仍毫无动静。正在疑惑之际,奉命白天就潜伏在城内的檀九保,翻越城墙送来确切消息:攻城部署已经泄露,二分队已换防,队长下落不明。特区委领导察觉情况有变,即令各路暴动队迅速撤离。
此次计划泄露的罪魁祸首是混进党内的投机分子金玉堂(小名金狗伢),他将全部情况密告雷港联保主任倪正欧。倪旋即飞马进城向县长洪鼎和盘托出。洪鼎即令驻城自卫团一二分队相互换防,并解除了二分队士兵的武装,分队长周贵山被免职并禁闭。与此同时,加强了护城守备。
一个叛徒,就让精心准备的“十月暴动”功亏一篑,令人不禁扼腕叹息。然而,此次泄密事件造成的后果,远不止如此——暴动夭折后,国民党反动政府加紧白色恐怖。第二天夜里开始,县长洪鼎率领常备队50余人,到雷港、茶安等地残酷进行清剿,逮捕了李秀松、童报林、徐红秀、檀九保。
穷凶极恶的敌人把他们绑在木柱子上,用皮鞭上下抽打,直打得皮开肉绽、鲜血淋漓,逼问中共党员和独立团成员下落。四人不愧为钢铁战士,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决不吐露半字。敌人一无所获、无计可施之下,于12月5日,将四人残忍杀害。为了终会燎原的星火,四位英雄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四位英雄壮烈牺牲后,其家人连夜运回遗体安葬:李秀松葬于望江县太慈镇红庙村小南山;童报林葬于太慈镇清平村东风组;徐红秀葬于太慈镇群星村汪屋自然村;檀九保葬于望江县雷阳街道翠湖村檀屋自然村。
24559a1a9a9f4c82bbbdf735d049a434.png

“中国工农红军雷港独立团,是土地革命后期中共领导的工农武装,存在时间虽然只有短短几个月,却在唤醒民众阶级觉悟、发展壮大红军队伍、支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上作出了积极贡献,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红色印记。”望江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谢晖介绍,1988年,经望江县人民政府申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李秀松、童报林、徐红秀、檀九保为革命烈士。“四位烈士的名字已经刻入升级改造的望江渡江烈士陵园内的烈士英名墙上。中国工农红军雷港独立团成立地旧址,也已列入望江红色革命遗址名录。”(作者:何飞 吴小平)

望江论坛欢迎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客户端|皖公网安备34082702340930号|望江论坛 ( 皖ICP备18018829号 )

GMT+8, 2025-8-2 21:05 , Processed in 0.141674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有害信息举报方式: 举报电话15855656055 举报邮箱59080147@qq.com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